今年23,硕士毕业,上市央企工作,一切都很好。
然而越懂事,越明白自己成长的速度赶不上爸妈老去的速度。
如今,却比15岁离家时更想家,因为更懂得了别离意味着什么。
每每回想,我最大的庆幸就是,我能让爸妈开怀大笑。
高中离家,直到大学期间,几乎每天能打半小时到一小时电话,研究生期间视频通话四十分钟,即使忙碌也绝对会一周打一两次长电话,这个习惯保持至今。每每都有同学问我,你怎么有那么多说的?这句话,我分成两层意思来回答,第一,我怎么这么能说,那没办法,性格使然;第二,你怎么和父母那么能聊,这是我特别想说的话题。
为什么和父母就不能聊?我第一次直面这个话题是在高一。那时我离开我的家乡去往省里最好的高中读书,住校,手机还是以打电话发短信为主,那时候和家乡朋友们常常写信,经常收到朋友们的来信我也每封必回。突然有一天我想,我能把大量时间花在给朋友写信,为什么不能给我爸妈写一封,为什么能给朋友时间就不能给爸妈时间呢?!这个念头驱使下,行动力超强的我当即洋洋洒洒写了一封三四页的信寄给了爸妈,信的内容我已经忘了,但是当时问自己的那句话一直留存脑海“为什么能给别人时间,就不能给我最亲的爸妈时间?!”
为什么和爸妈不能好好说话?我能和所有人有效沟通,发挥我的耐性、我的沟通技巧、我的同理心,为什么不能如此对待我最亲的爸妈?诚然,随着我们读书、工作,和爸妈逐渐分离,所谓的生活圈子是有了差异,人生阅历的不同是会导致爸妈和我们对同一件事的接受程度和时间不同,但是难道就不能好好说话了吗?和父母的大多数争吵无非根源几句话“我是为你好”、“你以为的为我好不是我想要的”、“我能负责自己,你过时了”,难道我们认为是对自己好的,爸妈真不能接受吗?错了,是我们没有把我们的感受、理解掰开揉碎了讲给爸妈听。
举一个谈恋爱的例子,什么猪拱白菜的段子太多了,我说一个新的,爸妈突然带一个陌生人回家告诉你这是你的家人,以后要和你们共度余生,分享你们所有的一切,你会不会诧异、震惊,任爸妈说得再好你也会质疑这个陌生人的善意,对不对?这和你带男朋友回家一个道理,他对于爸妈来说是一个完完全全的陌生人,接受他、理解你,这事哪有那么轻易。那么,这个时候,就只有和爸妈吵架,赌气,大吼“你们不理解我”一条路了吗?
错了,你完全可以和爸妈好好沟通。你认为他上进、真诚、善良,别只告诉爸妈你的定性描述啊,说一条沟通定律“讲事实,不讲感受”——如果你说在别的同学还在发愁毕业的时候,他已经默默发表了好几篇中英文论文,接了一些大项目,暑假不闲逛反而买书自学了一门新技术,爸妈是不是不会再反驳你对他是个上进孩子的判定?
很多和爸妈沟通不好的问题都是因为我们自顾自讲了自己的感受,而爸妈并未能亲历我们的生活圈子,对很多事情上都抱有“孩子单纯,别被人骗了”的担心,才会导致双方的沟通不畅。其实,平心静气,用对待朋友的耐心和热情给爸妈讲讲自己的生活圈子,讲讲自己的经历,把想说的一句感受掰开成很多个故事讲给爸妈听,爸妈都会懂,还会给我们很多好的建议。
越长大,就离爸妈越远,团圆的机会一次比一次珍贵。我还未能朝夕间成大器,大器到能用自己的力量延缓爸妈的衰老,减少我们的别离,但是我庆幸,我能每天和爸妈好好聊天,告诉他们我发生的所有事情,讲我的工作讲我的朋友讲我看的书看的电影,能用自己的开心感染爸妈的情绪,每天让他们因为我骄傲一会儿、开怀大笑一会儿,这是我每天最愿意花时间去做的事情,是多年之后回想起来自己不会后悔的事情。
因为,我会始终记得爸爸说“爸爸妈妈想知道你的每时每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