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与美相遇的过程。民国时期的教育,就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与美的相遇,它体现在教材、教师和教学的全过程。重温民国时期的中小学教育,对教育本质会有更深的体悟。民国教育的目标不是要把人塑造成“成功者”,因为成功是没有标准的,而是要成全人,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最好、最美的自己。用美来定位教育的目标是比较恰当的,因为美是务虚的,而中国人太务实了。教育不应该是功利的,一个人将来是否成为总统或富豪,不是在受教育阶段要思考的问题。
课文之美:热爱自然,崇尚亲情
191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共和国教科书初小《国文》第一册第一课,就是一个“人”字。一撇一捺是为“人”,从这个字开始,一个孩子进入教育之门,进入的方式是通过对家庭的认知,所以插图是一家三代人。第二册有这样的课文,“竹几上,有针,有线,有尺,有剪刀。我母亲坐几前,取针穿线,为我缝衣。”用这样的短句写出了《游子吟》中母子间的情感,呈现的是人性之美。
课文始终要注意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要给孩子想象力。叶圣陶和丰子恺先生合作的《月亮船》是一篇经典课文,“我看见一个月亮浮在天空,像一个小船,我想我坐到月亮船一定更好玩。我坐在船里许多的星,浮在船旁边,我把又大又亮的星放到一只盘里,我想回去送给妈妈,妈妈一定欢喜。”短短的文字里有科幻、有文学、有人性、有亲情,一步步拓宽了孩子的世界。民国教科书给我的整体感受就是一个“美”字。一个人从小学一年级第一册第一课开始,读着这样的课文一步步往前,他的世界就是一个健康的世界,他所建立起来的价值是一种健全的、不会失衡的价值。教育给他提供的都是真美善的东西,让他建构起一整套应对世界、应对社会人生的价值观。课堂之美:教学相长,师德为范
无论是苏格拉底还是孔子,他们留下最精美的东西都是对话,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其实就是课堂原始的样貌。民国的课堂并不是有多么精彩,教师上课相对随意,甚至常常离题。但是过了几十年,老师正儿八经讲述的内容学生可能都已经忘记了,说明那些内容也没那么重要,反而记住了老师即兴的“离题万里”,而那些故事也成了校史中代代相传的佳话。
钱穆先生做了多年的小学老师,他回忆自己有一次给小学生上作文课,布置的作文题目叫《今天的午饭》,把所有的作文收上来后,他把一篇佳作抄在了黑板上。他告诉孩子为什么这一篇写得好?“今天午饭,吃红烧猪肉,味道很好,可惜咸了些。”他跟学生说,“说话要有曲折,如此文最后一句。”南开中学的孟志荪老师,学生回忆他讲庄子的《逍遥游》,一上来三句话:“孔子抓住一个'仁',孟子抓住一个'义',庄子什么都不抓,而他拥抱了全世界。”精辟的几句话,一下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进入《逍遥游》的世界里去了。孟老师更有一手绝活,他给学生批作文、考卷从不判甲乙丙丁,都是批某一首诗里的某一个句子。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哪一等,而是得去找这个句子,找它出自哪首唐诗,这样就逼着学生有更宽的视野。师者范也,师不一定高过学生,但是师要提供示范,就是透过老师的性情、个性、情怀去影响学生。学生在老师这里学到最多的其实不是知识,因为知识永远学不完,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但是可以透过他的性情和魅力,让学生感受到老师身上的力量和美徳,这是在传递价值。
课外之美:释放天性,艺术滋养
民国教育非常重视让孩子参与表演。话剧是很训练人的一件事,表演让一个人能够代入,一个人的天分能够充分发挥,一个人的创造能力、反应能力、联想能力、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可以得到全方位的训练。
镇海一所小学的科学老师江圣泗先生给孩子排的科幻剧《火星人》,其中出现了激光、人工造雨、基因工程、可视电话、改造沙漠、无土栽培,这些现在都已经实现了,但在1936年的中国只是科幻、想象。这一部科幻剧演下来,让学生对科学、农业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通过一次戏剧表演就能够把孩子带进这个世界,用爱因斯坦的话来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一个人的格局尺度,往往是中小学时代奠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小学决定着人的一生,如果中小学时代的尺度还没有变大,那么未来的尺度就很难再变大,因为前面给他提供的模子太小了。我认为,大学教育不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时候一个人的个性、格局甚至价值观往往已经定型了,最关键的是,人的趣味已经定型了。
民国的教育理念还蕴藏在校歌里,很多校歌都很简单。比如德清莫干小学的校歌里唱的:“勤俭忠慎,我校之箴。耕不废读,读不废耕”,如果用这样的心态对待世界,进可以问鼎天下,退可以耕种田园,一个人永远都不会失落,因为总有一个可以去应对一切的精神世界。能提供这样的价值观,才是好的教育。
教育就是与美相遇。生命与生命的相遇是美的。所有的相遇都是为了拓展一个更宽阔的世界,让你的世界变得更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就是要让人成为一个新人、一个美人。“美人”不是指长得漂亮,而是指成为知识、心灵和行为上的美人。美是对一个人最高的评价,美可以穿越时间,唯有美的价值是恒久不变的,真正的教育最终都要通向这个目标,即在变化的时间中寻找确定不变的价值。
(本文选自《教育就是与美相遇——重温民国中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