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圆实验小学 李丹
10月28日,在期待与兴奋中迎来了家校协作项目组杨主任的第二次公开讲座,这次杨主任主要从“家庭教育的核心点是什么”来展开,重点指导我们理解如何建设家校协作渠道,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落实家庭教育。说实话对“家庭教育”的专业领域涉猎不深,更多的是方法与经验层面的理解,这次的公开课让我又在理论层面颇有收获。
杨主任在讲座最后提议老师们查找资料,了解家庭教育的十大原则。“家庭教育的十大原则”是李希贵校长提出来的:
1. 陪伴在先,教育在后
2. 咬住底线,放大空间
3. 少用权力,多用规则
4. 设计策略,培养习惯
5. 搭建阶梯,化难为易
6. 随时鼓励,定期反思
7. 转移目光,发现潜能
8. 多帮少管,供给资源
9. 传递赞美,润滑关系
10. 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通过对十大原则的理解,不难看出这也是十大普适性强的原则,逆向思考,对标自身,对家庭教育的核心点也有了更深的感悟。如杨主任所讲,在家校协作的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先把自己的家庭建设好,要把握好这几个度:
1、 家庭氛围的温情度
作为一个女性,在家庭中承担的角色是举足轻重的,在阅读《发现母亲》一书后,感触更深。角色的多样性,冥冥之中就决定了自己必须具备“把控全局”的能力。从家庭氛围的角度来看,温情应该是关键词。由于每个家庭建构不同,有的孩子是爷爷奶奶带,有的是姥姥姥爷带,也有的是父母亲自带,更多的时候我们都在其中寻找平衡,特别是在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我在努力做好的一件事是,每年会在两个闺女生日的当天约上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共同为孩子庆生,一方面能够让孩子感受到生活中的仪式感,另一方面也是亲家见面互聊家常增进情感的好时机。大家庭中的温情度在升温。
回归到自己的小家,我们婚后就是自己居住,父母给予了我们充分的自由空间,两个闺女出生后,一家四口更是幸福指数飙升。在家庭建设中,我的性格应该是良好关系的催化剂,我常跟朋友开玩笑说:“人,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关系中,要学会能屈能伸。”虽是一句玩笑话,但也一直指导着我努力将家庭氛围的温情度调至最适宜的状态。
2、 夫妻双方的边界度
夫妻关系的成败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我们的婚姻是自由恋爱后的顺其自然,性格迥然不同(正因为这样,性格互补也挺好。)当然也有相互磨合期,时间并不长。在夫妻关系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边界感,男女双方思维方式本就有明显差异,想要时时刻刻让对方想你所想,感你所感,其实挺难的。因此,在相处过程中要留给对方适度的空间,尊重个性、尊重喜好,这样在彼此体谅中,自己也会获得更多的情绪价值,这才是最舒适的状态。
这个边界的度要把握好,太过容易两败俱伤,不及则彼此不痛快。每一个家庭情况受多方因素的影响会有不同的困惑点,作为女方遇见原则性的问题一定是不卑不亢,守好自己的底线,相互磨合中彼此留给对方的边界也会逐渐清晰,好把握。
3、 亲子关系的柔韧度
上次线上互动交流教师如何对待自己的子女,我有很深的感触。我特别注重了角色的转换,一出校门就是妈妈,在陪伴两个闺女中也代入了很多。在亲子关系我想谈的是“柔韧度”,在我理解就是要有紧有松,毕竟孩子是发展中的人,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着信息,影响着她们的想法。
“陪伴在先,教育在后”的原则是我在努力践行的,孩子也是在成长事件中才逐渐学会如何待人接物,如何与人交往,如何解决问题。减少说教,多一些高质量的陪伴,助力孩子健康成长。让我想到刚带着老大来郑州的第一年,每两周往返一次,我们将来回路途中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闺女读读书、背背诗,我也是读读书、写写文,那段日子虽然艰难,但也是收获颇多,带着闺女一路狂奔的情境还历历在目。
把握好这三个“度”,在家庭建设中会将基础夯实牢固。写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班级里的M同学,由于孩子缺乏自信,每天都很沮丧。跟家长也沟通了很多,家长也明白自己有很多做得不是特别尽善尽美的地方,好的是也一直在改善,其实我们要做的就是家校协作好,为孩子营造好充分发挥自己、表达自己的能量场。我针对这样的现象也写下了以下几点在尝试的做法:
1.找到“兴奋点”。多留意孩子的日常,看看他对哪一方面感兴趣,是球类的运动,还是其他的特色课程。在课程体验中找到孩子的“兴奋点”,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参与其中,并努力点燃他的“兴奋点”。
2.常刷“存在感”。其实没有一个孩子是甘愿当“小透明”的,之所如此沮丧,一方面是自我认同感缺失,另一面是他人的认同感匮乏。可以通过“我的同学我来夸”微班会来找到他的亮点,让他能够直接感知到同学、老师对他的认可。
3.建设“同心圆”。这里的“同心圆”指的是两个方面,一是班主任与孩子直接的“心灵沟通密码”,另一方面是一位善良的、愿意又有能力去鼓励他的同学与孩子建立“信任通道”。这个沟通不能等到出现问题的时候再进行,而应该从日常的小事出发。
4.打好“配合战”。有了以上几步,在孩子有些微进步时,与家长及时沟通,把他在学校的进步具象化地跟家长表达清楚,建议家长在家也进行及时的鼓励与疏导,让小张真正能够感觉到被关注、被记得。每个孩子的花期不同,但是都值得慢慢等待。因为已经了解M同学的家庭情况,在与家长沟通陪伴孩子的方式方法时一定要追根溯源讲深刻、讲透彻,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家长从根源上改变对孩子的陪伴。
其实一个人的成长,无关乎年龄,最重要的就是杨主任所说到的“三心两习惯”,即感恩心、敬畏心、专注心,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抓住这些关键点,且努力践行,恐很多事都会迎刃而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