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外表安静、内心躁动的射手女,菠萝蜜从小就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座右铭贴在床头,刻在桌上,写在带小锁的日记本扉页,以此激励自己——再没钱没闲,每年也得挤时间出去浪啊。
01
怀孕以后,放飞自我的好日子遇到了阻力。怀孕五六个月的时候,我筹划着休年假出去转转。刚一动这种心思,周围人便纷纷反对,惊得下巴都要掉了:“怀了孕还不在家好好待着” “哪有孕妇一天到晚出去跑的”“都有孩子的人了,也不为孩子着想”……
不是没有动摇过,毕竟出去旅行司空见惯,但当妈还真是新手,担心对腹中的胎儿不好。真正下决心尝试孕期旅行,源于莫琳·惠勒在《当我们旅行》一书中讲述的经历。当时莫琳身怀六甲,在只携带少量抗菌药的情况下,仍然在卫生条件恶劣的印度发现了旅行的乐趣,还接受了一次当地赤脚医生的孕检。
反复考虑筹划,我们放弃了出境计划,选择了一千公里开外的殷墟。主要理由是:孕中期是整个孕期最舒适稳定的时期,刚做完四维彩超,显示胎儿一切发育正常;我在孕期严格控制体重,孕24周只增重十几斤,算是个灵活轻巧的大肚婆;避开出游旺季,高铁出行,行程安排比较宽松,且以步行和车行参观为主,强度并不大。
和莫琳·惠勒相比,我的孕期旅行要顺畅、安稳得多。殷墟之行,我详细了解了妇好的传奇故事,见识了甲骨文的神秘。在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录的都城起源地,和腹中的小生命一起,来一场穿越千年的今古对话,领略龙骨上象形文字的丰富与精美,有一种别样的神奇。
而且不得不说,孕期旅行的准妈妈大多都能享受到女王一般的特殊照顾,无论在车站、餐厅还是排队等候的公共场所,这种被关照的幸福感无与伦比,会让你感到放松和喜悦,可以适度缓解孕期的紧张焦虑。
02
我的第二次带娃出行,发生在小菠萝满月之后。
月子期间,由于伤口剧痛、哺乳问题、睡眠不足和剧烈的心理变化,我出现了轻度的产后抑郁症状,吃不下,睡不着,头发大把掉,一天到晚郁郁寡欢,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对于那时的我来说,逃离困居月余的方寸之地,看看外面的世界,是唯一的愿望。
满月第二天,我快递好行李,背着双肩包,用背巾带着小菠萝,踏上了南下的高铁。六月的鹏城不算太热,温度和湿度都很宜人。和闺蜜在莲花山公园散步,在仙湖植物园小平爷爷手植的高山榕下小憩,在洪湖公园赏田田夏荷……临风远眺,入目皆景,环境的变化、新鲜的事物让我从之前的封闭状态走出,紧绷的神经慢慢放松下来。
那天中午,闺蜜陪我逛吉之岛,小菠萝在推车里睡着了。试衣时,我看着镜子里的自己:虽然有些浮肿,但已经接近孕前的体重,恢复还算快,而且一个月没出门,皮肤白了很多,并不像之前担心的那样身材变形走样。
不远处的休闲吧,刚满月的小菠萝睡得香甜,呼吸轻柔得如同早春的第一缕阳光。闺蜜细心地为她盖上小毯子,轻轻调整推车的方向。我的鼻子一酸,几乎要流下泪来。
是啊,有相濡以沫的爱情,有新生命诞生的新鲜愉悦,有十多年如一日的深厚友谊,有说走就走的勇气和能力,我还有什么不开心呢?
这是我的爱情滋长的城市,是我心心念念的地方,我一定要在此找回新生的力量。鹏城之行让我一下子打开了思路,走出封闭的怪圈,不再囿于自己偏执而古怪的逻辑。之前想不通的、抗拒的事,开始学着理解、接受。这个世界纷繁复杂,真实有趣,是孩子给了我接触的机会和底气。
也许你们会说,孩子那么小,什么也看不懂。没错,她大部分时间都在睡着,醒来也看不懂、理解不了周围的事物,但是她的天地宽了,环境大了,妈妈脸上的笑容又回来了,这对婴儿来说,是无价的财富。
03
就这样,从小菠萝满月到三岁,我们带着她走了省内大部分地方,京广沿线好几个省份,和离大陆比较近的境外其他地方,最远曾到了北纬7°的普吉岛。
对于生活在内陆的孩子来说,第一次在海里游泳,第一次坐快艇,第一次骑大象,第一次看熊猫,第一次被皮肤黝黑的外国叔叔叫 “小水晶晶”,对她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体验。
最好的成长在路上,走着、看着、听着、笑着,都成了生命里无法复制的神奇。直到现在,小菠萝还记得在中原停留时那个停电的、满天繁星的夜晚,不停念叨夏日漂流时水花拍岸、鱼儿咬脚趾的新奇体验,忘不了在攀牙府骑的大象、喝的椰汁和吃不完的榴莲。
而且,她慢慢养成了一个习惯,非常爱看地图,即使不认识上面的字,也可以指着地球仪对来访的客人叽里呱啦介绍上半天。
有一次带她看一个纪录片,她指着里面的熊猫宝宝问我:妈妈,为什么我们上次看的熊猫和他妈妈一起住在园子里,电影里的熊猫要和妈妈分开,住在山里?
我花了很多时间,用了很多办法,想跟她解释清楚关于养育与照顾,关于成长与分离,关于珍稀动物保护。她认认真真听完,若有所思,然后总结了一句:我长大了,也要像美美(电影里熊猫宝宝的名字)那样,离开妈妈也不怕。
我走向前,轻轻抱住她。孩子,原来这么复杂的一切,你都在慢慢懂得。
04
眼界有多宽,心就有多大。带孩子去旅行,大概是最好的亲子教育。很多家长在这件事上犹豫不决,止步不前,最主要的担心是出行的麻烦。
没错,带上孩子旅行需要额外带大包小包很多东西,小孩需求繁多且琐碎,花很多时间在吃喝拉撒睡上面,体力也无法支持强度稍大的户外活动。如果带上孩子,家长必须全程陪伴,大大减少了出去玩的时间,很多人因为这些问题,放弃了旅行,且一放弃就是好几年。
可是,换个角度,我们为什么不能因小孩改变旅行的方式呢?
想想我们之前的旅行,行程满满,每天都在赶路,为去更多的地方而早出晚归,似乎只有多去几个景点才能证明不虚此行,上车睡觉、下车拍照成了常态。你有想过放慢脚步,悠然自得地待在一座城市,像当地人那样起居、散步、喝茶、看日出日落吗?
带孩子出行,刚好给了你一个机会,一个回归旅行本质、停下脚步慢慢看世界的机会。你不是为了孩子牺牲了旅行,相反,孩子的节奏使你转变了思维,发现旅途中不一样的美。
请尝试一下,这种适度妥协的旅行,其实更加韵味。
05
有些父母说,孩子还小,辛辛苦苦带他出去玩,他也看不懂、记不住,对他将来有什么用?
这种“有用论”的背后,是投资的逻辑,希望自己在孩子身上花的每一分钱都有看得见的回报。所以学钢琴有用,玩沙子没用;学围棋有用,搭积木没用;补习班有用,过家家没用……
旅行这种到处走、到处看的事,既考不了级、拿不了证,也不算特长无法加分,自然是没用的,当然不值得浪费时间和精力。
不可否认,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英语、奥数、体操这些硬功夫,也有眼界、性格、情操这种软实力,需要通过做一些“无用”的事来培养。
梁文道在《悦己》中谈到,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两岁的孩子可能已经记不清,你跋山涉水带她去的地方叫神农架或者暹罗海洋世界,但就像你如果小时候骑过自行车,那么多年以后,你也可以轻易地重新骑上车飞驰一样,儿时的经历和体验,已经在大脑里留下了印记,一旦回到熟悉的场景,就会被唤起。
孩子到过不同的地方,见过形形色色的人,接触过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慢慢地学会思考别人为什么这么活,自己该怎么活。他不会只认为某种生活方式是最好的,不会只听命于某一个人或某一种价值观,他会成长为独立思考、有自主见解和个体追求的人。
06
也有的朋友担心:我倒是愿意带孩子出去玩,但是旅途漫长,万一孩子水土不服、生病了怎么办?
出行,意味着走出熟悉的环境,探索新奇的世界,当然存在风险。旅途中会有吃不惯的饭菜、等不来的班车、难以忍受的天气,会有磕磕绊绊,甚至生病和受伤……
但,这不正是旅行的目的所在吗?让孩子走出被保护得太好的舒适区,学会面对变化,学会解决难题,变得更加坚强,自在独立成长。
旅行,就是这样一个没有固定教材、但内容丰富、考验无处不在的天然成长课程。它考验的是家长充分预估并有效规避风险的能力,还有孩子悦纳新奇世界、迎接未知挑战的能力。几乎所有的家长,在带孩子一起旅行之后,都会发现在短短的时间之内,孩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就是旅行的魅力和魔力所在。
作为父母,我们想给予孩子们的不只是物质条件,还有那些能帮助他们导航未来漫漫人生的回忆和经历。带着他们旅行,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也给自己一个再次用童真的眼睛看世界的机会,尽管这个过程相当辛苦,但我愿意一做再做。
那么,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