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风南浦
01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爱情小说的巅峰之作,是对中国古代封建爱情的完美折射。曹雪芹通过贾宝玉与林黛玉“木石前盟”的诗化爱情和与薛宝钗“金玉良缘”的世俗婚姻向我们展示了封建社会末期世俗人情和自己的爱情宣言。
林黛玉是贾宝玉的爱情,又称“木石姻缘”,这是贾宝玉与林黛玉前世纠缠不尽的情缘。正如刘禹锡有诗云“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这是一种思想一致,心灵相通的知己之恋,是一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精神升华,是曹公理想中的爱情境界。
如果说,“木”与“石”的相爱是一种自然性的相爱,那么,“金玉良缘”就是一种后天雕琢即异化性力量的限定、规范和桎梏;如果说“木石前盟”是保持了自然的、本真的、纯粹的、未被污染的爱情,那么,“金玉良缘”便是一种后天社会成见玷污了的婚姻。在“金”“玉”的世俗观念打造和规定的比较下,“木”“石”象征的至纯的诗意性更显珍贵。
曹雪芹提倡的精神上的相互依恋,是一种思想一致,趣味相投,毫无世俗功利的知己之恋。
贾宝玉和林黛玉一个是神瑛下凡,一个是仙草转世,他们的本身都是一样的纯洁,高雅,浪漫,充实。他们本就不属于这个污浊的世界,故而志同道合地追求自由的人格,理想的爱情,甚至把纯洁的爱情视为如生命般的珍贵,他们追求的爱情是无限付出的,不掺任何杂质的纯爱,这也是宝黛爱情的思想基础。
贾宝玉对虚伪的道德文章和经济仕途有本能地反感,对假丑恶有本能地厌恶,对“金玉良缘”有本能地抗拒,他极端反抗着封建命运的安排,追求自己的本心,这一点恰恰与林黛玉不谋而合——贾宝玉在贾府追求着自己的自由,林黛玉在“风霜刀剑严相逼”中维护着自己独立的人格。
在第二十回“王熙凤正言弹妒意 林黛玉俏语谑娇音”中贾宝玉和林黛玉吵架,黛玉说:“我为的是我的心。”宝玉道:“我也为的是我的心。难道你就知道你的心,不知我的心不成?”
这是宝黛爱情出现的第一次近似爱情表白的对话。
宝玉和黛玉自小一起长大,两人同吃同住,性格相互影响,灵魂上得到共塑,两个都为了“自己的心”而活的年轻人自此开始进一步思想上的交流。林黛玉和贾宝玉就是在“木石前盟”这样至纯至圣的前世情缘之下渐渐心灵相通,心神合一,在思想和精神上成为神圣的同盟。
在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宝黛共读西厢,宝玉情不自禁的对林黛玉说:“我就是那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个倾国倾城貌!”
这是引自《西厢记》里张生对莺莺的爱情表白,其实是暗指“我”是张生,“你”是崔莺莺,我们现在就是情人的关系。
林黛玉听后因害羞而生气,桃腮带怒,薄脸含嗔:“你这该死的胡说!好端端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脂砚斋批曰:“看官说宝玉忘情则有之,若认作有心取笑,则看不得《石头记》。”
既然宝黛是知己之恋,那么林黛玉又为什么斥他俩共爱的《西厢记》是淫词艳曲呢?
其实,我认为这是由林黛玉所处的时代和身份决定的。林黛玉内心喜欢贾宝玉,但是她从小受到封建教育,要以大家闺秀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不敢露骨地表露心迹。
而与宝钗不同的是,宝钗是“封建守卫者”,林黛玉是“封建叛逆者”。林黛玉的“叛逆”表现在她不屑追求功名利禄,表现在她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并且期望达到爱情与婚姻的双赢,而这一点,正与宝玉的想法一致。
02
在大观园的鸟语花香中,在共读西厢的懵懂暧中,“木”“石”的本真性再一次流露出来,而这也正是宝黛爱情至纯性,诗意性的象征,是曹雪芹设计的理想的爱情模式。
集中表现两人思想契合的高潮则是在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一节。
贾宝玉不愿意去见贾雨村,湘云便说:“还是这个情性不改。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
宝玉立刻翻了脸:“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
袭人就解围说:“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的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
宝玉立刻跳脚:“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这时黛玉在门外正好听到了这段对话,不禁是“又喜又惊,又悲又叹”。
“喜”的是“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
“惊”的是“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
所叹的是“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
所悲的是“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
一段话里出现的7个“知己”表明,林黛玉不鼓励宝玉追求功名利禄,并非投其所好,而是真正的与其思想一致,心灵相通。
宝黛的共同思想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型的,这里面不仅包括了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还包括了共同的理想主义,虚无主义和反叛精神。这样的思想必然让他们遭到封建家长的打压和改造,他们感受到了“高处不胜寒”的孤立无援,同时也在这种孤独中更加相互依恋。
03
反观,所谓的“金玉良缘”并没有使宝玉和宝钗的关系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因为他们在思想观念上有着根本的不同。尤其是在宝钗劝宝玉立身扬名的思想问题上,宝玉将反感之情表现的十分明确:
“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得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言竖辞,原为导后世的须眉浊物。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
贾宝玉与薛宝钗思想上的不同使他一直排斥着包含了众多世俗利益的“金玉良缘”,同时,曹雪芹借贾宝玉的言行亦表达了自己对掺杂世俗的爱情的排斥。
《红楼梦》前三十六回已将宝黛爱情的“木石姻缘”定位的非常明确,他们的爱情是纯粹的,至真至圣的。
纵观全书,我们发现宝黛虽有时有亲昵举动,却从没有过关于情欲的念头,这是因为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思想基础上的,是突破世俗物欲的,纯粹的精神结合。
“木石前盟”不是他们前世的约定,亦不可归结于宿命的羁绊,而是他们爱情的意象原型,是他们心灵的至纯的本源。这样的爱情,才是曹雪芹所推崇的。
“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代表了中国古代爱情的两种典型模式,曹雪芹站在封建时代的漩涡,以笔为剑,鞭笞了封建世俗婚姻,同时,向我们表达了他对至纯至善的自由恋情的向往。这既是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否定,也是一种对“赤子之心”的推崇以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红楼梦》凄美的爱情故事所带给我们关于爱情,人性和社会的思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站在时代前端呼吁人性回归的天才作家,更让其在世界艺术殿堂绽放永恒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