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甲:歆然老师,我儿子想要一个苹果七手机,我是要给太买还是不给他买呢?
歆然:那你自己怎么想呢?
学员甲:我觉得如果我给他买吧,我怕他会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造成他奢侈浪费,不懂感恩的坏习惯。
我不给他买吧,我怕他生气耍性子,令我和他本来就不好的亲子关系火上浇油,我怕他因此跟我什么都对着干。
学员乙:我总是和我的孩子说要节俭,不要浪费,其实我也有一个担忧是,我这样的养育孩子会不会让孩子没有配得感,觉得他不值得拥有美好的东西。就像我在我妈妈这样的养育之下,我现在就很没有配得感。对这个问题我也很困惑哦。
歆然:
这是很多家长都在关注的问题,到底是要富养孩子,还是要穷养孩子。富养的一方会振振有词,是新生的一派,穷养的一方会引经据典,是保守的一群。于是我们就有了一个第三派出来说这中间,应该是要把握一个度,于是,我们就在想,对哦,是要把握一个度,似乎争论变得少了,但是很少有人能够告诉我们,如何去把握这个度?这其实只是人类情绪化的思考,情绪化的思考只会让我们深陷问题之中,里面是没有真正的解决之道的。
很少有人能够告诉我们,问题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只是一种现象,一个提示我们可以去趁机深入我们内在观我们的内心发生了什么的现象,好像是说天空起了乌云,乌云本身不是问题,乌云只是提示我们应该去关注一下老天爷是不是伤心了,要哭了,而不是去想我做什么可以赶走乌云。其实,当我们看到一个所谓问题的时候,我们内在正在感觉到某种的不舒服(伤痛),我们可能感觉到自己不够好,很无力,我们可能也感觉到很多的担忧和恐惧,担忧自己出丑啊,担忧自己成为一个失败者,这些不舒服的感觉(伤痛)是我们固有的,不是问题创造了这个不舒服的感觉(伤痛),问题只是触发了这个。相反的,可以说是我们的不舒服(伤痛)创造了这些问题,事情的发生本来只是一个中性的情境,是我们透过伤痛的眼睛发现了问题,又同时我们的伤痛里编造了一系列的关于问题的所谓解决方案,其目的就是逃避不面对我们的伤痛。由于伤痛始终没有被面对,因为伤痛所制造的问题就层出不穷,此消彼长。
让我们回到这个案例中来理解这些,当孩子想要拥有一个在我们父母眼中的所谓奢侈品的时候,我们内在的担忧和恐惧就被启动了。我们似乎透过这样一个情境,看到了一个糟糕的孩子。在内在有很多不够好没有面对的父母的眼中,孩子常常都是一个受害者的角色。孩子成绩不好,那将来肯定不能有好的生活;孩子成绩还可以,又马上会看到,好像没什么个性和创造力,将来肯定被欺负;孩子活泼开朗有自信,那也不行,这孩子太狂妄自大,将来肯定会跌倒;孩子财商很高,不行,将来会不会很拜金主义……当我们不去面对我们内在的伤痛,不去面对我们那些的担忧和恐惧,我们就没有办法真的看见我们的孩子。
如果我们能够面对,我们就会生出一双慧眼,我们会真正的看见我们的孩子,并从我们的中心出发,做出最恰当的回应。其实,当我们回到中心,我们不难发现,如果一开始的时候,孩子只是单纯的想拥有那个东西的话,到后来,孩子与父母之间就不再是关于要不要买这个东西的争执了,而是孩子想透过他的愿望能否被满足去求证他在父母心中的重要性的这样一个执念了。孩子原本没有那么执着于一定要拥有那样一个东西的,却在父母简单粗暴的态度中受伤了,因受伤而产生了执着,孩子在这个态度中受伤感觉到自己不重要,不被爱,为了证明自己还是重要的,被爱的,就开始和父母之间有了较劲和执着,几岁的小孩子常常会因为一个玩具没有被满足而在地上打滚,这个时候,争的真的不是玩具,而是重要性。
甚至可以这么说,孩子从一开始要的也都是重要性。但是父母都不知道,如果父母不知道这一点,怎么做孩子也是感觉到不被爱的。有些父母为了图一个省事,不让孩子来烦自己,或是因为自己早年的匮乏,随意草草的满足孩子的愿望,并没有关注到孩子内在的需要,则会是无论满足孩子多少的物质需要,也是没有办法令到孩子感觉到被爱的。这在很多土豪的家庭常常有出现,孩子会因为父母草草满足他的愿望,而内在的爱箱依然空空的,而会不断升级对物质的需要,就是人们经常说的,那种认为一切都是应该,永远不知足的孩子了。而其实内在匮乏,外在是无法填满的。
如上所述,似乎父母满足或是不满足孩子都是错的,都会令孩子受伤。但是,如果父母能够真的看到孩子内在关于重要性的需要,则不论是否满足孩子的愿望,孩子也都是会感觉到被爱的,一切也都会有好的结果。如何能够看到孩子有这样的需要?当父母觉孩子的愿望给自己带来了不耐烦、恐惧,或是让自己感觉到没有能力满足,父母能够看到自己内在的这些不耐烦下面的无力,还有对未来的担忧和恐惧,让自己在这个感觉中去放松,回到自己内在的中心,则可以看到孩子的重要性的需要。当父母可以在自己的中心去回应孩子,去围绕孩子想要的重要性去回应孩子,则怎么做都不会错的。
所以,如果是那个在中心的我,我觉得给孩子买苹果7令我有经济上的压力,我会如实的回应孩子说,宝贝,你想拥有一台苹果7手机,是不是?孩子,你真有眼光,苹果7真的非常好的手机,你有这样的愿望真的是很好的,妈妈真的希望我可以满足你的愿望。但现阶段来说,妈妈真的支付不起,妈妈真的感到很遗憾,不能满足你的愿望,我知道你一定会对此很失望,我真的也很难受令你失望了。我在说着这些话的时候不是在头脑说的,是真的和自己内心的那个内疚在一起,是真的面对自己内在那个不够好的感觉,注意力是完全在自己的。我想如果我们足够的诚实,足够的敞开,孩子会在他的愿望被看见,被认可的过程中感觉到被爱,也会在我真实的表达我的遗憾的过程中感觉到被爱。如果孩子感到失望,为什么不允许他失望呢,我看见他的失望,和他在一起,他就会感受到被爱啊。
同样的,如果我想要满足孩子的愿望,我也会很郑重的和孩子说:孩子,你想拥有一台苹果7,是不是?你真有眼光,苹果7真的是非常好的手机啊,你值得拥有这样高品质的手机。虽然妈妈经济上也不是很宽裕,也许我们可以从其他地方再节省一点,还是有办法的,因为妈妈真的很想支持到你的愿望成真,因为你对妈妈而言真的很重要。同样的说这些话,也是在和我自己的心连接中去表达。那么,孩子不仅仅是拿到手机,重要的是拿到妈妈的爱,他并不会因此就认为这个就是理所当然。
其实,心理学早就发现,越是情感被满足的孩子,对物质的需要就越少,或是说越不那么的执着。我们自己也是一样,越是在内心感觉到满满的爱,根本就不会在乎是住什么样的房子,坐什么样的车子。就象二十岁的爱情,是可以祼婚的,三十岁就有了很多物质要求了,因为越来越多的失望累积,我们对就越来越少感觉到爱了,则对物质的需求相反越来越高了。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环境,也是孩子情绪上的典范,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情绪上的平和,最好的爱就是真正的看见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