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9/11/28 直播链接点这里进入
2、
[闪电]20191128核聚老师答疑分享[闪电]
【问】学员:
老师,我是一个在职的员工,又想学英语,又准备学一些理财的知识,但除了工作,我只有四个小时的自主时间。我看到您告诉我们一段时间做一件事非常重要,那是不是说我最好自主时间,这一段时间,英语和理财只学一样学透比较好?
【答】核聚老师:
这个是要分情况的,首先从科学上来讲,就科学已经有的研究叫间隔学习,叫什么?这有间隔效应,你要查一下间隔效应,等等。那么这些心理学的研究,认知科学的研究,告诉我们换着样的学,一般来说换这样的学习效能比较高。 普遍的情况,是这样子的。这是第一,第二点要分具体情况。第二点就比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比如说你学理财学入迷了,学着迷了是吧?突然拉着你强迫自己非要学其他东西,学学英语去。首先这个太难受了是吧?受不了了。自己都受不了自己是吧?另外一方面,那叫古人有句话叫做不疯魔不成活,是吧?
你如果说对一个东西都学得痴迷了,那一定会取得大成就的。是吧?那个时候还管什么间隔间隔,学习间隔效应都不要管了。
抛之脑后,是吧?那么具体而言的话,实际上学英语也好,学理财也好,它根本的因果关系根本的原则,根本的技巧都是一样的,一模一样的。你只要做到一点,你研究一下你英语,你一个单词也好,一句话也好,这很小的单位你怎么学到的?怎么学到的?理财的知识,很小的一个点滴,哪怕一个概念是吧?一个很小的技巧,你是怎么学到的?怎么学会的?你把它研究明白了,你会发现它背后的过程是一样的。然后重复这个过程,把学到东西积累住不忘,那么你这么去做的话,都会同步增长,同步增长当然就取决于你想优先在哪个方面取得显著的突破了,就时间分配上自己去平衡一下。
3、
《20191128精进营优卡推送》点击进入查看详情
4、
#2019-11-28#
【核聚公众号文章推送】
《如何克服不想学习不想工作》
点这里进入文章链接
这个问题每个人都会遇到,而99.99%的人并没有认真对待。对待这些问题的方式不同,人的境遇也会随之不同。差别是点点滴滴积累出来的。
一般情况下一旦我们自己对学习和工作没什么热情,就会以为自己出了问题,甚至可能会得出因为自己不喜欢、不适合所以才这个样子,由此又会犹豫是不是要放弃,然后展开了无穷无尽的心里挣扎,白白耗费心理能量。而关键的事实并非如此。
比如,爱因斯坦。在许多时候,他的学习和工作都是自我强迫的——或者称之为“自律”、“意志力”,他曾说:“我每天上百次的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是以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为基础的,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的生活。并且时常发觉自己占用了同胞的过多劳动而难以忍受。”
这段话里的“每天上百次的提醒自己”意味着什么呢?
这意味着,爱因斯坦每天有上百次想要放弃。大脑和身体告诉他这很难受、甚至很痛苦。
所以,每当难受的感觉升起的时候,他就会面对抉择:要不要继续下去?
一种可能是放弃。另外一种可能是提醒自己,找一个理由撑下去,而且是一次又一次的找个理由撑下去。
说的再直白一些,爱因斯坦那种自我提醒的背后是责任。这是许多人都拥有的一种心理能量。
在责任面前,喜不喜欢、适不适合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爱因斯坦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把责任感变成了一种方法,学习的方法、工作的方法、不断激活心理能量的方法。
这个方法就是“每天上百次的提醒自己”,不是一次,不是两次,而是上百次。
于人于己,学习是人的道德责任,工作也是人的道德责任。
除了必要的休息之外,应该如何克服经常性的学不进去、不想工作呢?如果变换了花样、变换方式之后仍然没有明显效果,那么就要回到最本质的东西,责任。
然后,你可能会问:如果没有明显的责任感怎么办呢?
首先,你要知道,这是无论如何你都要找到的东西。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随时可能因为各种偶然发生的小事情而陷入崩溃。
其次,让人产生责任感有个很简单的办法。就是行动,在行动中激活责任感。
这听起来自相矛盾。本来需要责任感激发行动,而你却说在行动中激发责任感,到底,谁是因谁是果?答案是互为因果。事实如此,人就是这么奇怪。人的认知、感知和情绪在许多时候都是行动带来的。
我们本质上是个回路动物。不管谁激活谁,只要心理和行为之间的良性回路激活了就是成功,至少是小成功。小成功积累多了之后,自然有学习成果、有工作成果,然后那个良性回路会更强。
这就是爱因斯坦这样的人每天都在进行的自我训练。显然,每个人都可以这么去做。人的境遇的变化,根源于此,人与人之间也是这样点点滴滴拉开差距的。
【核聚公众号生命文章推送】
《学习的秘密:一个故事中究竟藏着多少玄机?》
点击这里查看原文
摘录: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理论、观点痴迷。因为理论概括能力强,高屋建瓴,气势恢宏。后来我发现事实更重要,故事可以蕴含很多东西,包括理论,事实胜于雄辩。
比如下面这个故事:
小平邦彦是亚洲第一获得菲尔兹奖的数学家。
他回忆自己第一次学习范德瓦尔登的《代数学》,几乎学不懂,然后就开始抄书,一直到抄懂为止。
最初看到这个故事,我立即联想到“勤能补拙”,“贵在坚持”,“聪明人下苦功夫就会不得了”。
对这个故事的所有感触中,“抄书是个好办法”,占据的地位是压倒性的。因为,我联想起许多人都有过抄书经历。
比如蒙台梭利这位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在创建“儿童之间”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之前,曾经翻译过两位人类学家的大部头著作,翻译完成之后,她还亲自抄写的一遍。
又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这个故事里还有新内涵。如果觉得看书学习很费劲,这实际上根本就不是个问题。因为,如果看书很轻松,一点都不吃力的话,那就是在看报纸,而不是在学习。
后来知道刻意练习的概念,知道人的活动都在三个区域里。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停留在舒适区的状态里,学不到东西。
一个朋友说,“抄书就好像抄不会做的题目答案一样,抄的过程中可以加深逻辑记忆”。的确如此,我们解题的过程中,常常一眼扫过,感觉这个题目我能解。实际上解不了。即便是看到答案和解题过程之后感到恍然大悟。问题是,即便恍然大悟还是不一定能够掌握。像这位朋友说的,抄不会做的题目答案(包括解题过程),抄的时候可以加深逻辑记忆。
专家是如何炼成的?
我从小平邦彦的故事中获得了三个启发。
联想起惠勒所说,“没有问题,没有答案”。我想小平邦彦肯定是带着问题抄书的。一边抄书一边思考问题,甚至猜想书的后续内容是什么,边抄边解答。把自己所想与书中的内容做对比,直到懂为。当他心里的困惑,他心里想到的问题,都一一找到了答案,有一些是书上得到的,比如书上给出的答案,有一些是他根据书上的提示自己独立推导出来的答案,想出来的答案,那么就自然懂了。
任何知识领域的高手,必定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实际上就是一种思维结构。
任何知识的学习,任何知识的掌握,必定是先慢后快。
他在抄的过程中,首先是不断熟悉那个思维技能,这个过程是慢的。而一旦这个思维技能掌握了、熟练了,那么任何数学分支都有同样的结构,在运用几乎相似的思维技能。然后熟能生巧了,不仅仅是解题,而是思维的延伸。思维的延伸就是发明创造。因此从学习到发明、创新之间,没有迥然的分界,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天赋与学习
第一,没有绝对懂与不懂。关键是我今天有没有懂得更多,我今天懂了多少,我今天究竟懂了什么?我今天想到了什么问题,找到了哪些问题的答案,这是关键。
第二,不要纠结于有没有天资,除非努力过。
第三,“如果世界上有奇迹,那只不过是努力的代名词”。
【问4】学员:核聚老师您好,我练过很多次字都失败了,如今在您的方法指导下又开始练字,可是发现每天要写的字太多,如果把每个字都写好的话就完不成任务(学校给的任务),所以稍微心急一点,字就看不成了,请问我该怎么办?
【答】核聚老师:
1、那如果按照我的方法的话,一定是循序渐进的,循序渐进等于快进了。是质在先,量在后,就先保证质,然后再有这个量。没有质作为基础,那个量是没有意义的,有了质作为基础的话,那多多益善,然后量变引起新的质变。
2、这其实就是普通人的崛起,普通人在学习、提升自己技能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障碍,其中有一个巨大的障碍和干扰是来自周围环境的。在学校里面练字要求任务和量,那么在单位也是这样的,职场上有KPI考核,要求达到公司的各种指标。这种干扰实际上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现在在科研界,在做科研,写论文,发了多少篇EI,发了多少篇SCI,要根据这个评职称。不但影响晋级,而且很多学校很多单位是有硬指标的,达不到标的话就会被淘汰。这是我们精进的一个障碍。但是呢,作为成熟的人,我们要看明白这些要求是有合理性的,因为有很多人就是混日子,占着位置不干活,那怎么办,只能是用这种这种方式,对成年人都不能完全靠自觉的。那么我们一旦认识到这种要求的合理性,比如KPI的考核、下达的任务要求完成,就容易心平气和,不会跟这种要求对着干了是吧?因为我们理解为什么这么去制定这些考核的方式。换了你是领导,可能这样的要求,你也得做,这样的要求,你也得要去提。那么心平气和之后,我们回到这个事物的本质了,那本质就刚才说的先有质再有量,然后呢,在质的基础上,这个量就有意义,量变再引起新的质变。
3、那具体操作的就是,先练一个字,一个字一个字的练,甚至一个比划一个比划地练。一个比划一个比划练的话,对很多人来说都没那个耐心,那至少一个字一个字地写,跟字帖里面的高度一致,模仿得越像越好,那一个字一个字的这么去练。咱们一个字练烦了,再来个第二个字。第二个字练完了以后再回到第一个字,一个字一个字的去模仿,跟字贴上面写得一致,哪怕是它是一首诗歌,一个字一个字的去模仿,在模仿到一定程度上你想去写这个作品了。比如《兰亭集序》,你想把它完整的给写出来。那么上级要求那个量,你尽力而为。你可以分成两段,前面10分钟,或者比如一天有半个小时这个练字的时间,前面20分钟你就一个字一个字的磨,后面10分钟是为了达到那个量,后面写的潦草一些,但也只能如此。
考霸训练营-直播答疑 点击这里进入课程
[闪电]20191128核聚老师答疑分享[闪电]附:群精华2019/11/27精进营1期
【问】学员:核聚老师您好,我是一名普通大学生,现在和学校进度落下一大截。我可不可以听您的课,然后自己去学习知识,不听老师的课,按照自己节奏学大学课程,您觉得可行吗?
【答】核聚老师:
考霸训练营的课程里面,我跟大家分享过一个例子,其实分享过两个,一个是小平邦彦,在亚洲第一个拿到菲尔兹奖的数学家。他在读大学的时候,他发现一件事就是有一门数学课要学一年,那么学一年,他仔细算下来是每周一次课,所以按照小时来算的话,实际上那门课只有64个小时。 他自己算的话,如果我每天八学八小时的话,八天就完了,然后就自学去了。课程里应该还提到过,加拿大那个人叫斯科特扬,他一年把麻省理工的计算机系的这个四年的课程,33门课程一年学完了。平均十天左右学完一科是吧?当然他学校的标准是通过麻省理工的考试,相应的课程考试了。
所以我不是鼓励大家就急切地去模仿,而是掌握背后的所以然。如果自学,关键是怎么学,能学的好,能学得高效,把这背后的原理法则技术搞明白了之后,自己就可以做这个判断了。 然后还有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测试。
你采用一套学习方法,无论是自己发明创造的,还是从别人学来的,或者混合而成的,是吧?总之是你明确的把这个方法体系怎么去做,写下来,条分缕析地写下来,然后做一个测试,去看看用几个小时去学一门知识,看能学到什么程度,对吧?然后这么去做,一个星期看看效果如何,每天两个小时,每天三个小时,一个星期看看如何,如果说学个十天两个星期,就每天两小时,都把一门科目拿下来了,你什么课程你不敢自学,对吧? 然后自学,也不拒绝好的机会跟其他人交流,不要闭门造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