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为止我都觉得用手机看书的体验都不好,如果是学术类的书,我会在书上做很多记号或者注释,画图形什么的;如果是小说,看到一个情节发现前面有伏笔我会翻过去看细节,这种情况肯定不会事先折起来的,都是凭记忆翻阅。以上两种情况手机或者其他电子设备都无法满足,所以我基本不会用手机来看书。
读书类的产品高中的时候就已经挺有市场的了,主要是以门户为入口的小说网站,起点,书旗这些,我不是用户所以了解不多,反正都是看小说的,商业模式很简单,就是流量带来广告费,那应该是读书产品的1.0版。
京东阅读2013年9月12日上线,当当读书5.0版是2015年11月8日上线,估计第一版也是跟京东阅读差不多时间上线的。当当跟京东都是免费电子书转化收费电子书的模式,用的人不多,主要的竞争是亚马逊及其kindle。这是读书产品的2.0版。
手机读书的潮流是微信读书掀起来的,1.0版在2015年8月27日上线,首创了把社交关系加入到读书产品中,而这背后的逻辑极其精妙,基于微信庞大的关系链,别人可以看到你读书的时间,还有排行,读后感,划重点都呈现到好友圈,这他妈不就是一个装逼利器吗!!读了什么,学到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微信让读书变成了一种社交形式,你好意思看什么哈利波特,鬼吹灯这些low逼书吗,你会发现平时只会看八卦新闻,心灵鸡汤成功学的朋友突然看起了三体,认知盈余,失控。只能佩服小龙哥真是把控人心的高手。
说回产品本身,每本书都有免费试读的篇幅,超过后需要购买或者分享给好友来获得,可通过阅读时长的积累兑换书币,也可以直接充值来买书。用户群体就是上班族,使用场景基本是在地铁或者拉屎。功能如下:
发现
第一页展示上周读书时间排第一的好友,再显示自己的读书时长,通过展示差距来激励落后者阅读,领先者的虚荣心也得到满足。通过左右滑动来查看更多内容,接下来是热门书籍推荐,追热点是人的本性,热点推荐的转化往往是最高的,然后就展示好友在看的书,利用从众心理也能转化不少。
书架·书城
书架是我在读的书,书可以从书城获得。书城分为:专题推荐,榜单,热门推荐,条件推荐和分类组成。模块的摆放位置肯定是按照点击率和转化率来排的。足够小颗粒度的专题已经被证明是内容运营的杀手锏了,无论是电商,还是资讯,最典型的就是即刻,看上去长尾但聚合度反而会非常的高。
想法
分为关注的人和精选想法,关注的人就是好友圈的奏章批示,基本就是『朕已阅』『好书!』『点评此书*****』和划重点,因为做笔记的时候就会自动同步到这里,反正看书装逼两不误嘛,但互动率非常的低,因为这种机械式的装逼是没有市场的!
精选想法的来源估计是在系统筛选一定篇幅和互动数后小编选取推荐的,基本上都有一定的互动。
还有可以脱离书本直接发想法,这类feed流基本没有。
书本详情
下方显示精彩点评,通过小编筛选的评分+评价,好多剧透...千万别看。互动很少,正经看书评的都会去豆瓣吧,但有书评就代表有人气,有人气就是促使你购买的强大驱动力。
内容页
1,右下角两个明显的按钮:看想法和写想法。看想法呈现该章节其他人的想法,默认显示精彩想法,也能看到好友想法,这让我想起一种场景,就是学渣恶补的时候都会拿学霸的笔记来看,精彩想法就是学霸的笔记,但这种又没有朱子注论语那样的影响力,大量的联想实际结合自我的所谓感想也只能成为社交中的谈资,问题是很多剧透啊,怎么可以看啊。
写想法就像课堂上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既然大家都在听,那就要苦思冥想出个道理来,自我感觉良好的会觉得自己装了一个好逼,也有很多写完觉得吐不出什么象牙又删掉,懊恼自己读书不多。
2,私密阅读
看什么书会设置私密阅读呢?
3,查找
通过内容搜索,目录,本章节的页数调整这些功能来方便读者找到自己想看到的内容,从产品的角度已经做的不错了,但体验肯定是比不上纸质书的。
微信读书可能对国人读书量的贡献并不是很大,但确实在朋友圈中产生了不少读书的话题和读书的气氛,没有什么比环境的改变对人的影响更大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