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退票事件”不谈,只讨论电影本身,作为一部商业电影,我认为《后来的我们》是在合格线上的。
特别是在观众刚被《前任三》和《北京女子图鉴》刷完一波情怀后,还能拿下十亿票房,影片内容是吸引人的。
进影院前照例上网看观众的评价,讨论度最高的是见清和小晓有没有出轨、是不是渣男渣女。2018年了,你国观众在评价影视作品的时候还爱扛道德大棒。
我们好像永远只能接受偶像剧里的爱情戏:男女主彼此确定心意之后就非常相爱,一直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或者女的没作、男的不渣,但因为一些不可排除的外力因素,还是分开了。
当然也会有劈腿、玩弄感情的不道德情节,但那只能是分发给配角的剧本。就连大s都要发微博说杉菜当时在花泽类和道明寺之间摇摆,是个心机婊。
可你回忆一下,那些石破天惊的爱情,没有一桩是完全“正确”的。《洛丽塔》讲的是恋童癖和小女孩的爱情;《胭脂扣》里十二少贪生,让如花一个人赴死;《廊桥遗梦》讲的是家庭主妇出轨画家的故事。
道德啊,从来不是衡量爱情的尺度。
电影本身没多大新意,讲的是两个小镇青年在北京漂泊的爱情故事。这个乏味到一眼就望到尽头的故事,全靠三位主演把它点亮。
惊喜最大的是井柏然。开头那场戏,他戴着眼镜端着饭碗走到厨房,站在灶台夹面,整个身形、姿态还有台词都是十足的小镇青年。
以前看井柏然的戏,他的眉眼好像总藏着一丝怯怯的感觉,在《捉妖记》里,特别明显。这种怯,我理解为尚未在歌手和演员之间找到平衡的尴尬。经历了选秀出道、组合解散、再度翻红之后,少年真的长大了。而这部电影,希望可以成为他从偶像到演员的分界点。
周冬雨跟田壮壮导演的这条亲情线还蛮有看点的。影片里,见清爸爸的很多镜头都让我想到《饮食男女》。大年夜在厨房混着油烟忙忙碌碌、打电话跟儿子撒谎说家里可热闹了、小晓走之前给她塞了一大包特产…
戳我泪点的是给小晓留的那封信,“缘分,能不负对方就好,不负此生,太难。”我开始不理解见清爸爸怎么对小晓这么好,难道就因为她没有爸爸所以格外心疼?
是在影片结尾,见清躬着腰在北京家里的厨房忙碌,他老婆提醒他多留心儿子上幼儿园的事,我突然想到见清爸爸当年的话,“那是你的好日子,不是我的”。小晓是懂见清爸爸的,他们谁也没把物质看太重,谁也没把见清买房列进家庭待办事项。
但见清也没错,他们都没错,错的是北京太大了,真正在欲望都市里摸爬滚打过的两个人,走着走着就容易散了。
十年前看《奋斗》,陆涛带夏琳参观自己三百万买的大别墅。夏琳当场就提分手,她说陆涛你变了。
十年过去了,男孩们还以为只要有房有钱就能留住女孩。卫兰那首歌怎么唱来着?——“挽你手,也只因想挽你手,绝不因世俗看得起你”。
我对那种不断拿起、不停追忆的爱情早就免疫了,所以这样能认真挥手道别的电影,真的很戳我。
后来的我们?
后来的我和你就不必再见了,连偶遇都欠奉。如果那段青春的确有遗憾,我想成为你遗憾里的一部分,连同后来的不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