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春阳。1946年出生于河北省 清苑县 李庄乡 李庄村 ,1969年毕业于 天津美术学院 并留校任教至今。历任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天津美术家协会 副主席、 中国美术家协会 会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 会员、美国内森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大中华学区专家委员会委员、 天津画院 院外画师、天津青年美协顾问、荣获天津高校名师称号。现任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天津音乐学院、 山西师范大学 、 山西大学 、 烟台大学 等高校客座教授、担任 北京大学 国学社专家顾问。天津市第九届、第十届政协委员。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著名画家吴山明说,霍春阳深厚的传统根基,才使他能够由传统而出新,形成有时代特征的个人画风。美术评论家薛永年更是赞叹霍春阳“是在物欲膨胀、生态危机的异化威胁中重建着充满自信的精神家园。”
霍春阳老师笔墨上,紧抓笔墨这一中国画核心,笔中有墨,墨中有笔。正所谓“瘦劲方通神”,有力度方可笔下出神而达韵。因之笔墨不仅关乎画者的表达能力,也能传达个人性情乃至学识修养。在实践中,他创造性地总结出“揉墨法”,在毛笔和宣纸的层层叠加中,墨的层次和厚度才清晰显现。所谓“意足不求颜色似,随类赋彩,是也”,传统的绘画讲究以水墨为主,用色单纯、简单、概括,霍氏有意疏离刺激的色彩,设色淡雅深沉,艳丽而清幽,浓重古厚,在单纯中寻找变化。
画者,文之极,画品的高下,直接取决于画家素养的多寡。学习中国画不能单纯地为学画而学画,一定要注重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日积月累,通过对我们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进行认真的学习和深刻的体验,提高自己的认识以及审美能力。因为人的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有一个由“自发”走向“自觉”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全面系统学习的过程。
学画之人,第一步要解决的是绘画语言问题,如笔墨技巧等。对用笔中的刚柔、虚实、强弱等问题,是画家所必须掌握的,这是表达性情的手段。“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乎上”,就是要临摹严谨而有法度的作品,不能拿那些“无法而法”及过分强调个人性情的作品当作学习临摹的第一步。形象以外流露的精神状态是无法可教的,教学理应是严谨的,有规律可寻的。由“有法”走向“无法”,这是一个需要付出艰辛劳动的过程。不断的开发自己的性灵,养育自己的精、气、神,这是每一个学画的人理应具备的另一“境界”。
传统的中国画是讲究共性的。所谓“求大同、存小异”、“平常心是道”等,都可以看作针对共性而言的。如果将其引到中国绘画上,就要要求画家尊重人人共有的客观规律和艺术规律。因为“大同”的境界是一个能够包容万千、博大宽广的艺术境界,而平常心则是一颗大心,是人人共有的。在绘画上,我们要追求的是一种大风格,而不是狭窄的个性。
所谓生活写照,是经画家“眼中”、“心中”、“手中”三个阶段转换之后的真情再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即使是最简单的一花一草,都能融入人类特有的思想和人文情怀。中国人的思维特征是整体的综合性的思维,要求用所有的感官去感悟自然界中的一切活生生的生命,然后再在“圆”的体系中宏观地把握最本质的东西。所谓“珍珠虽小,鉴包六合;镜子再大,所照必偏”,就是针对中国人以“圆”为象而言的。因为只有“圆”,才能“通”;只有“通”,才能“久”;又如“不中不正,不正不大。不大则不能久”。这也注定了中国人在绘画上的整体性观念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