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过叛逆期,儿童不可能成长为少年;
不经过青春叛逆期,小小少年不可能成长为少年大男孩。
01.
回忆少儿时期,以为自己没有叛逆期,觉得自己一直是个逆来顺受的货,坚信自己一向比较听话:始终坚持"四个服从",即服从家长、服从组织、服从领导、服从集体,从无异想异动类的叛逆行为。
其实不然。为数不少的人和我一样,以为自己小时候没有过叛逆,只不过是自己依据长大后的成熟人生,好评自己既往历程,推定记忆模糊的少儿时期的结论而已。
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系统研究表明,人在少儿阶段有三个叛逆期:一是3岁左右的执拗期,二是9~10岁的准大人期,三是12~13岁左右的青春反叛期。
我们会成为例外吗?答案是否定的。
2.
女儿两岁半入托单位大院的幼儿园,离家只有几十米远。
女儿上学的积极性很高,基本都是第一个到幼儿园。
刚开始入学那几天,吃过早饭,她放下碗筷就要去上学。劝她别去那么早:人家还没开门呢。她就是不听,很有主意地坚定地背起书包推开家门径自走去。
见到幼儿园铁将军把门,她才悻悻地折返回家。回到家里,还嘟嘟着嘴,很不高兴地说都吃过饭了幼儿园为啥还不开门!
第二天早饭后,她还是不听劝,坚决不信大人的话,依然是吃过早饭放下碗筷背起书包就自顾自地出门去幼儿园。再次见到幼儿园大门锁着才不甘心地折转回家。
一连三天都是如此之后,她才算听话,在幼儿园开门时刻去。难道小孩子也明白"事不过三"的道理?
女儿这种行为就应该是幼儿的"执拗期"叛逆。在这个自主能力形成期,她以为自己"长大了",充满自信,所以任性。
3.
儿子现在还不到九岁,是三年级班里最小的。他热爱学习,被老师评价为接受能力很强的学生,上课举手回答问题很积极。
儿子爱思考问题,好探究为什么?经常与我讨论问题,啥事都想搞个明白似的。
有些问题,我也不能立即答上来,但我却不想承认自己不会,赶紧借口找度娘搞得更加准确些。其实,我这不过是掩饰自己的虚弱,不想在小儿面前露怯罢了。
近几个月,发现他好像已经处于"准大人期"叛逆期了。似乎很有个人主见的样子,遇事很坚持,也可以说很倔强。
三年级数学每个单元测试卷子,他除了个别小题真不会外,总有5至10分的粗心丢分现象,而每张卷子最后的附加题他都做对了。
回家帮他分析丢分部分时,我不直接点明错误环节和原因,要求他再认真读读题。他总是在读两遍之后,恍然大悟地"嗷"一声,接着就迅速订正了。
儿子有着朦朦胧胧的理想,希望自己每次都能取得好成绩。他明白"题读三遍,其义自见",可就是在考试时却做不到始终认真仔细地读题。
我问他:看到可以避免的丢分,心疼你自己吧?要不改掉麻痹大意的毛病,你还考不到理想的百分,进不到前几名,多可惜。
嗨,人家听后,头一昂,凛然而脆响地答道:考不了百分能咋啦?不进前几名又咋啦!
这种叛逆,就是明知道家长的观点是对的,偏不听你大人的意见,又能咋啦?!
4.
儿女们的叛逆期行为,不胜枚举。他们成长各阶段的叛逆期,符合专家学者的统计分析规律。
由儿女的叛逆期表现推断,作为父亲的我怎么可能会没有叛逆期呢?只不过自己不记得小时候的叛逆而已!
时光穿越地回想,自己在12~13岁时"青春叛逆期"来临时,还真有叛逆行为,而且是"一举惊人"、"一叛而止"。
那是一件典型的叛逆事件,直到我大学毕业之后,还听父母念叨过的:
我四年级时正好是12岁。夏天里的一天,我在校园里干过一件很丢分的糗事——学校午休期间,我路过别班一个玩伴临窗而坐的那个教室窗外时,对着正趴伏在课桌上午休的玩伴,怪叫两声就跑。
估计,当时整个教室的学生都被惊醒了。那个班值班监督午休的老师气咻咻地紧跑出教室,盯着我跑的方向,一路追到了我所在的班里。都是我的一件红色背心出卖了我。
这次的事件,导致我写出书面检讨,并在全校师生大会上宣读。要不是因为一贯的学习好一贯地表现都好,担任着学校出墙报和黑板报的骨干等,说不定还会影响到年度三好学生荣誉。
这次事件,对我的教训极为深刻。这次叛逆行为被处分,就如接种疫苗一样,增强了我的叛逆免疫力。从此之后,我再也没有过违反校规的现象发生。保持着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状态。
5.
我相信,任何人的成长过程,都不容易绕开三个叛逆期,只不过每个人在各期的表现形式、轻重程度、延续时长存有差异。
那次的叛逆行为,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很对不起老师的关爱,对不起同学们的尊重,也对不起自己一直被赞扬的形象。
好面子的我,自那以后,就再也没有穿过那件红背心了。
幸运的是,在学校领导和班主任老师厚爱与严要求相结合的帮助下,我严格要求自己,实现了"化消极为正能量",转化快,转变彻底,沿着正确的方向继续领跑年级学习。
我的青春叛逆期,由此嘎然而止。
从那之后的学业各阶段,直到工作以后几十年,我都是遵守规矩,服从规范,不会挑战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