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发觉得,心急火燎的随大流就是一个大坑,而沉着冷静的思考之后做出的选择和行动往往会事半功倍。
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升级操纵系统的过程,而操作系统的升级就是底层价值观和方法论不断拨云见月的过程。
这几天一直都浸泡在得到APP的各种专栏里面听,吃饭听,刷牙洗脸听,洗澡听。最终我发现知识的碰撞和融会贯通奇迹般的出现了。我发现所有的大牛们的观点趋同一致,一般都是反人性和反直觉得。同样,大多数庸碌之人,价值观也都奇迹般的趋同一致,趋易避难,不假思索的跟着直觉和天性走,就此在平庸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
关于选择,我整合了几位大牛的观点,得出这样的结论:立刻行动往往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找准行动的入口。
不做伪工作者
吴军的《硅谷来信》里写给读者的第一封信就是《不做伪工作者》。他讲到,谷歌在2006年成立中国分公司之后就发现,中国研发团队出工不出活,北京三四个工程师都抵不上谷歌总部的一个工程师。而这些工程师看起来都挺忙的,丝毫没有怠工的嫌疑。吴军去之后发现工程师们的工作清单都排的很满,但是做事情之前从来不会去思考哪几件事情是最重要的,只会按着清单一件接着一件做。
要知道,像谷歌这样的公司研发的产品都是动态迭代的过程,无法清晰定义一个静态的版本,新的问题总是不断的涌现,每一个问题似乎都有必要立即解决。所以永远都有做不完的任务清单。
在这样的背景下,工程师要追求的就是尽快完成最重要的那几件事,对公司的发展最有利的那几件事,而选择对了最关键的事情,往往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挑最被需要的事做
李笑来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里面,提倡我们要选择最被需要的事情做。他说在新东方教书的时候,就是用这样的思考方式做出了选择。
他刚进入新东方不知道自己要教什么,但是很快发现,新东方永远缺好老师,奇缺好的写作老师。如果他能把写作教好,那么他肯定是所有老师中最被需要的。于是,他花了半年的时间,把托福题库里185篇写作考试题都写了范文,有些题目还不止写了一个版本。所以他成了新东方最被需要的写作老师之一。接下来的结果,可想而知,在很多人抢课上的时候,他从来不去争取,但是却被教务排满了课。
那些老师为什么要靠自己去抢课上呢?就是因为他们做的事情能够胜任的人太多了,供大于求,所以要去抢啊。而李笑来在做了比较困难的事情之后,在学校里立马变成稀缺性的老师,他不用花精力去争取课上,反倒有更多的闲余时间去做其他被需要的事情。
良性的循环就此开启:先成为最被需要的老师,接着被排满课,因而更多的机会去打磨自己的技能,最终成为更加优秀的老师。
当然最被需要的事情,往往都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也是最逆人性的,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做。但是如果把最被需要的事情做好了,很多其他的事情也会迎刃而解。
选择“更少但是更好”的事
古典的新书《跃迁》里面,也一直强调,要想事半功倍,就要进入高价值高优势的头部领域,选择“更少但是更好”的事。
他在《头部效应:站位比努力更重要》这篇文章里面开宗明义:我们知道世界第一峰是珠穆朗玛峰,那第二座高峰呢?我们知道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是阿姆斯特朗,那第二个登上月球的人呢?所有行业和比赛中的第一位往往占据我们大部分的注意力,甚至没有多少人会记得毫厘之差的第二名。
因而在职业生涯的选择过程中,我们要通过观察和判断,抢占高价值的头部,然后从小头部跃迁到大头部。但是高价值领域的事情之所以是高价值的,当然也是不容易做好的,但是一旦我们能够做好一件高价值领域的事情,随之而来的高收益,触手可得的财富自由反而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容易。
由此我想到自己,三年以来一直都做行政工作,每天的工作琐碎又没有高价值,课替代性很强,所以薪资平平。如果我能在业余时间,选择一两件高价值的事情去做,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就不会在失业的时候显得很被动。
无论不作伪工作者,还是挑最被需要的事情做,亦或是选择“更少但更好”的事情,这些方法论看似不一样,实则都在传递一个价值观,那就是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我们在行动之前一定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做好筛选,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要不断升级自己的思维方式,磨亮我们的决策之刀,才能真正挥斥方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