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讲逻辑,这里不排除对哲学以外的其他任何学科的研究和表达所需要的这种规律、或者说工具的使用。文学也一样要讲逻辑(当然日常表达同样需要)。用文学里的最典型的例子--诗歌来讲(这里的典型是说它的语用相对最简短和最精炼)。我们挑选出一首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来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里面,每个语词都有其确定的内涵,以保证你在理解这段诗歌的时候(这里不涉及任何通感式的心理联想和添油加醋的附会)。你很清楚的看到作者以个人视角,谈到了他要面向的对象--大海。而大海显然我们不能将之理解为"人潮汹涌",而是一种水的巨量汇聚的自然形态;是春暖而不是心花怒放;明天也确定无疑的是当下过后的第二个24时以内发生;“我”和"人"既不是抽象的范畴,也不是某种文学隐喻,都确定无疑的指代了海子这个具体存在的有思想的生物本身。全部表达能够清晰的为我们划出,来自作者所要表达的那幅充满乐观生活气息的图景。对此基本认识我们不会也不可能误解。每个人看到这段表达,绝大多数人们都由衷的感到一种纯情、恬淡、积极的自由感。而绝非其他悲观、无情、残酷、失落的感受(当然我要再次强调,这里不包括那些过度解读)。这种感觉是怎么达成的?也就是说作者通过什么方式让他的思维中的期许如愿以偿进入大多数人的脑海成为共识的?很显然,每个语词或者说在这段将要被表现出来的情境下的语词十分融洽和准确的表达了他要的那个意思,而默许并遵循着相同语言游戏规则的人们则很轻松的从语言中得到了那层领会。这当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我们说的逻辑。逻辑三定律:同一、排中和不矛盾是使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够被理解的前提。这里不是说,三定律就像是某种什么怪物一样的或者说类似决定论的某种决定者身份一样的存在在限制着、左右着我们的思想自由。三定律是被人的理性发现并以人能够理解的方式总结出来的工具性存在。你只要以一种可理解的方式进行语言表达,就会有逻辑在场。没有逻辑,也就是说你的表达不遵循人类语言行为的可理解性。之所以你会质疑别人,原因是你在对方的表达中,发现了你明确无误的与你的认知相悖的某个观点或者仅仅是语言的使用,而这,离不开逻辑,至少你应该承认,你要试图反驳的那个观点或者说那个语词的使用和你自己在表达中所使用的这个词是同一的。在同一时空或者语境下,把一个东西随意说成是其他,或者,在一个逻辑联结词的前后关系上,以不寻常的方式表达某种可能存在的有效推理。这一切,在他人看来,原本可能是表达前后命题之间存在不相容的选言情况,却因为你用了假言联结词甚至是其他联结词而使得文意受到了歪曲甚至根本无法理解。而这,恰恰是逻辑所要保障的。
再谈逻辑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