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论断代表着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发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的呼声。同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战略规划,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是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研究不可回避的时代主题。
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国民族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绩,形成了世界民族教育的“中国经验”。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民族教育应该形成科学正确的民族教育观,以引导民族教育发展步伐,必须把民族教育中存在对抗、偏离的要素统整起来,在动态中找到各要素关系的平衡,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补互生关系。民族教育具有现代性与民族性相统一的特征。对民族教育发展而言,现代化是不可阻挡的大势所趋;而民族性则是民族教育的核心因素,两者皆不可动摇。
民族教育政策强调民族教育要注重民族文化差异性,但并不意味着民族文化差异性、特殊性可以超越普通教育的共性,甚至超越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统一性。目前,民族教育的现代性为少数民族群众发展提供了更多资源与机遇。
民族教育现代性正在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中得以实现,在民族地区建立现代教育体系,能让学生接触最新教育理念、技术、设备、师资等,通过系统、完整的教学活动,让他们获得最新的知识,紧跟时代的步伐,成长为新时代全面发展的青年。
我国的民族政策是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民族政策,即有关中国少数民族的政策。它是指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结合中国民族关系的特点和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客观实际,为调控民族关系、做好民族工作、处理民族问题、坚持民族平等,促进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而制定和采取的指导原则、行动原则、具体措施、特殊规定的总和。我国的民族政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话的具体体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做出的关于我国民族工作和政策的决策,从理论和实践上,既体现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一脉相承性,也体现了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特殊性和针对性,是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的凝聚起来,同心同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武器。
新时代背景下民族教育及民族政策对于各族青年学生对于帮助我们树立科学的民族观、宗教观,提高我们维护爱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同时还会激发我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信心、信任。因此,学好这方面的理论知识,开展好这方面的教育,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