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自然 自然亲近
近期接连接到三个学生个案,都可以归因为父母的太“有为”,使孩子成长的自然力量被压制,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学业出现问题。在深圳虽然政府在不断努力新建了诸多高中部,然而对于这个2000万人口的城市而言,能上个好点的高中依然是万人挣过独木桥,据统计显示近54%的学子无法通过高中实现大学梦,不得不上职业高中,而职业高中学生的又参差不齐,导致了诸多家长无限的焦虑。最近就遇到这样一个孩子,同时参加八门辅导班,为了赶场,有时不得不和正常学校老师请假,为了孩子的“学业”可以说家长无所不用其极,连孩子都说家里最大的投资就是自己,对孩子教育投资本身没有什么问题,而超出孩子能承载的期待就会导致孩子问题的出现,而家长却乐此不疲!当出现了问题都会说:还不是为了你好......
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2010年在其《林间最后的小孩》书中提出一个术语叫“自然缺失症” ,查德·洛夫在书中强调,自然缺失症不是一种需要医生诊断或需要服药治疗的病症,而是当今社会的一种危险的现象,即儿童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时间越来越少,从而导致了一系列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造成自然缺失症的原因主要有:父母阻碍儿童在户外玩耍,可供玩耍场地的减少,以及电子产品的日益盛行。我国虽尚未出现“自然缺失症”诊断,而啃老族、厌学症、手机成瘾、因父母无限制逼迫学习造成悲剧却不计其数,甚至前两年网络上出现了持有“父母皆祸害”观点青年群体,种种现象的出现应引起各位“好事”家长的警醒,我们的教育真正目的何在?孩子不仅是父母的,也是家族的,更是社会的。如何才能培养一个健全人格的社会人,这应是最基本的应该做到的。
当今社会太多教育机构为迎合家长的需求而过多强调成绩,不能输在“起跑线”更是诸多家长常常挂在嘴边的至理名言。而古人小学多从洒扫庭除开始,主要培养孩子的礼、乐、射、御、书、数的能力,不知道是现代人进化太快,还是古人的智慧已经落伍?有一种教育叫自然的教育,他们追求内心的和谐,家庭的和谐,自然的和谐;他们不盲目跟风,独享自然的馈赠,时常携妻带子走出屋门,走入大自然,让躁动的心灵时时变得平静沉稳。陪着孩子玩泥巴、跳水、捡石头、听鸟叫,或跑、或跳、或追、或打,亦或什么都不做,一切交给自然就好,将自己当作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旁观者。我们对自然的向往和追求,是缘于内心的本能。追求与自然的和谐亲近,探索自然的博大与奥秘,也是孩子们应有的“福利”。作为儿童的同路人的父母,我们应鼓励和支持孩子的“探险”,给孩子相应的空间和自由,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学习,在自然中体验。可能在家长们看来,孩子只是在翻来覆去地弄那颗石子或者不停地挖一个泥坑,或者只是把草叶捏来捏去,看上去没什么“建设性”,但其实这正是孩子自我学习和认知的开端。要知道,在自然中遍布着“大师”,比如石头、树叶、草棍,看似简单,但却比人工设计的遥控汽车、飞机更能激发想象和创造力。
亲近自然,自然亲近,家家和谐,人人幸福。5月26日,好家庭俱乐部中的7个家庭来到大浪羊台山绿道,一起践行“行知”的家庭教育。天公作美,时而阵雨,时而毛毛细雨,山中不时出现烟雾缭绕之状,宛如仙境。有位刘姓家长不无感慨的说:“第一次体验雨中漫步,置身于美妙的仙景中,让我想起了一副对联“流水无弦万古琴,青山不墨千秋画;横批:大器天成”,感叹大自然的神笔,同时又在思考怎样才能培养出“大器天成”的孩子。或许读懂了大自然的运行规律,教育小孩可以是不费吹灰之力。同时源于受其他小朋友的影响,小孩不再依赖大人,开心快乐地和他们在雨中奔跑、欢唱”。
还有一位贺女士说不仅磨炼自己和孩子的意志,也看到史老师孩子的善心、爱心让叔叔放掉小鱼(有位叔叔在溪水里抓到一条小鱼),他是一个小生命,让它去找妈妈,他还懂得给所有人分享美食,我相信大家在雨中漫步应该是第一次,也看到雨中仙境,绿草红花,以后这种自然得家庭教育要能坚持参加。有两个孩子索性脱下鞋子,开心的用脚丈量地球,用心感知世界。
融入自然,亲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体验生命的乐趣与智慧,自然心旷神怡,和谐了不少,“行”本身就是“知”的过程,亦是疗愈的过程,更是成长的过程。走出家门,我们不在独自抱着各自的手机,亲子,夫妻关系自然也亲近了许多。古语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家人走进自然这是自然的教育,是无言的教育,是行知的教育,也是最智慧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