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读书的人都知道,任何改编的影视剧,都不如看原著来的过瘾。
原因很简单,文字能表述的内容,有些是演员无法演绎出来的。恰恰这些无法表述出来的细节,有些直接决定了作品的丰满细腻程度,好的导演,好的演员,可以差强人意的完成影视作品,有的导演编剧常常会让作品和原著大相径庭,面目全非。
读完《长安十二时辰》原著不久,最近闲来无事,就在网上把改编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看了一遍,觉得编剧改的有点离谱了,虽然电视剧大火,看着也很热闹,但是主题都乱了,我不知道编剧想表达什么?
原著开头,张小敬和李泌有这样一个对话场景:
“天宝元年八月,突厥内乱,新任的乌苏米施可汗不服王化,起兵作乱。朔方节度使王忠嗣联合了拔悉蜜、回纥、葛逻禄等部出兵讨伐,整整打了一年半,如今突厥可汗已是穷途末路。”
他的声音清澈、冷静,十分有条理,就像是排练过很多次似的。
李泌一边说着,一边从旁边书架上取下一卷以红绸做标签的书录,扔给张小敬。这是一卷长幅,上面横贴着一张张纸条。纸条上的笔迹都很潦草,长则百字,短则一句,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单独看,都语焉不详,但可随着书录徐徐展开,张小敬却越看越是心惊。
“二年九月初,朔方留后院传来一份密奏,说突厥可汗派遣了数批近侍狼卫潜入长安,欲对天子不利,以扭转前线战局。那些突厥狼卫是草原最可怕的精锐,残忍狡黠,对可汗极其忠诚。为了专门策防此贼,朝廷才设立了靖安司。”李泌稍微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可是突厥人的计划到底是什么,我们并不知道。留后院和靖安司拼尽全力,也只是勉强捕捉到了其中一队的动向。”
靖安司捕捉到了狼卫的动向,设伏抓住了其中十五人,但是走脱了狼卫首领曹破延,功亏一篑。靖安司丞李泌判断狼卫必定伙同早已埋伏长安城里的同伙,于今夜上元节必有大动作,务必尽快抓住狼卫,组织狼卫的破坏行动。时间紧,任务重,这样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有人推举了一人,这人当过十年西域兵,做过九年不良帅,机智老练,有非常人之手段,号称“五尊阎罗”。李泌无人可用,当机立断,从死牢里把张小敬捞了出来,授以都尉之职,走马上任。然后两人配合,在十二时辰之内,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九死一生,挽救长安于劫难。
电视剧与原著相比,改动分为四个方面:
一、人名改动:
大唐右相李林甫改为林相,贺知章改为何监,李泌改为李必等。这些人名不重要,对剧情主旨影响不大,姑且不论。
二、人物命运改动:
徐宾改成了幕后人物之一;闻染在电视剧里自刎身死;封大伦在原著中成为顶缸整个案件的幕后黑手被拘捕,电视剧中则为永王所杀;檀棋钟情于张小敬,有追随之意,电视剧里则仍选择留在了宫中;姚汝能在电视剧里似乎更黑化了些,原著中本来还是良心未泯的官吏。
三、故事结构改动:
最让人诧异的改动,对故事走向影响最大的,就是徐宾,原著中只是八品小吏,最大的作用是举荐了张小敬;在电视剧中,居然成为了最后的大boss。直到长安大案幕后人层层挖出,各路妖孽纷纷显出原形,最后出来的一个居然是徐宾,是他暗中操控了整个过程。徐宾这样做的理由是,自己很有才,本来有宰相之才,却只能官居八品,操控此案的目的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才能。
四、主题改动:
原著中每个人物设定,作者是经过了缜密思考的,没有什么逻辑问题。但是在电视剧中似乎没有了坏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说辞,皇帝昏庸,打击太子,贪恋女色,最后慷慨陈词说是为了选贤能治国,不能让子孙误国,居然大家都信了;萧规和鱼肠滥杀无辜,暴力血腥,萧规为了复仇,给战友要个说法,鱼肠为了报恩;何监站队太子,背后捣鬼是为了帮助太子,打击右相;何孚刺杀右相,是为报父母之仇;徐宾策划大案则是为了展示才华?最不可思议的就是徐宾,八品小吏,竟然觊觎宰相之位,筹划惊天逆谋。号称自己掌握大案牍术的徐宾,却行事荒唐,毫无逻辑。剧中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说词,大言炎炎,貌似慷慨正义,最后竟觉得他们都是好人。大概编剧为了反转剧情,用力过猛,最后都乱了套路,你想表达什么?整个剧本的主题是什么?我看的一头雾水,不知道马伯庸看没有看,跟原著都大相径庭,毫无节制的瞎编。
剧中的大案牍术不现实,应该是作者受 “大数据”时代的触发,想出来这么个桥段。档案管理,文献检索这是一门科学,现在的大学课程有这门课,唐朝还没有牛到可以掌握这样的学问。另外,用来通传讯息的望楼也可能性不大,成本太高,几个有颜色的小方格子也不能传达那么多的内容。
这样把原著改编的一塌糊涂,编剧不知道是谁,据说是一个工作室,这样对原著失之偏颇的改编,马伯庸竟然没有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