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不见的一个同学在聚会上特地把我拉到一边,一惊一乍地说:“听说你转行了?我来问问你啊,我也特别想转行,现在这个工作我干得很没劲,想趁着年轻换一个。”
我问:“你现在什么工作?”
她说:“建筑设计院的设计师,严格来讲还不算吧,因为很多工程我只是跟在里头做一做打杂的事儿,对于核心的内容并不知道多少。”
我问:“想换什么工作呢?”
她轻描淡写:“我喜欢杭州,杭州的工作基本都行吧。我现在看到一家新媒体运营在招人,这家公司在阿里巴巴总部哟……(以下省略杭州公司在地理位置、交通、薪资、福利待遇等各方面的好处描述3分钟)。”
我:“哦,设计院不是挺好的,你为什么要换工作呢?”
她的“吐槽”倾泻而下:“设计院虽说别人听着高大上,但很多项目我们都要到工地上,不夸张地讲就是风餐露宿,尤其是我们女生太辛苦了,我还是个硕士呢,但做的就是民工的活儿……(以下省略如何辛苦如何“民工”抱怨5分钟)。”
我:“杭州的工作具体是做什么呢?”
她迷茫:“不知道啊……”
我(一度不知道如何接话):“那杭州公司有没有对招聘对象提一些具体要求?你都达到了吗?”
她语气再度不确定:“好像是要对微信公众号有一定的了解,最好有这方面的工作经验。”
我:“那你自己有公众号或者有文章发表过吗?”
她:“没有。”
我:“……”
后来,听说我的这个同学还去杭州参加了公务员考试,一直到现在仍然还在设计院工作,用她的话说“先骑驴找马,走一步算一步吧”。
转行这个词,我在身边朋友的遣词造句里听过不少,很多都是对于自己所处行业重压之下的一种自我排解和调侃,比如“再干不下去我就转行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了”。看似豪气云天,但细问下去,喜欢做的事是什么事,对方通常又答不上来。
而且,转行所要考虑的失去成本与获得利益的权衡,也实在比较伤脑筋。谁都习惯“安全区域”,转行意味着不仅“”跳出区域”,更可能还跳到了一个全然陌生、需要从头开始打拼的空间,感觉着实有点“掸不到底”。
我在大学毕业之后就转行了,学了五年的医,最终成了家乡当地一家纸媒的记者。
我对转行的认识是,可以发挥想象力尽情地想象,想象自己能够像美剧里的律师一般专业,像日剧里的漫画家一般热血,像韩剧里的主播一般养眼,随便如何想象。但最终落点依然是行动,并且要迅速地行动:稳、准、狠。
稳。如果要转行,首先应对自己想去的行业现状以及自身的性格特点,最关键的是这两者之间的匹配度有一个客观真实的了解。想象可以无极限,但是转行的前期工作必须要准备充分、四平八稳。
我从中学开始,就热衷于参加学校的各类“媒体”活动,学校的广播台、电视台我全部都参加过,对着话筒播过音、举着话筒出过镜,学校的黑板报、手抄报我也是最积极的那一个。虽说真正意义上的媒体经验为零,但我对于自己后来应聘上的那家纸媒风格极其熟悉,再加上还有个新闻专业的朋友充当“参谋”,所以后来参加招聘的笔试、面试都顺利通过。
医学学制五年,我们在大三下学期和大五一学年都去到医院进行了见习和实习,我对自己选择医生这份职业将来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和具体要求等都非常清楚,也很了然自己的性格并不十分适合医生这个职业。
但我从小就热爱写作,中学作文获得过省级一等奖,大学期间更是热衷在搜狐博客、豆瓣、不老歌等很多互联网平台写心情日志,与网友回应互动。
当年还没有如今的“爆文”、“阅读量”等说法,但当时我在豆瓣的一篇剧评,写完后第二天打开评论就有一百多条,直接对着电脑屏幕懵住了。
可能由于运气好,利用闲暇的碎片时间写的一篇非虚构文章,参加豆瓣阅读征文比赛还从几千个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拿了一个入围奖。
……
我深深知道,对于有的人来说,纸媒记者每天都要有选题、每天都要交稿是十分痛苦的,但我深信自己能够应对这份挑战。
还记得面试的时候,在终面全部都是新闻(或传媒相关)专业的应聘者里,我是唯一一个毫无专业背景的。但面对当时副总编给出的问题:凌晨大雾,如何从一个总编的角度确定选题、分派记者,兵分几路,采访哪些内容,最终形成版面大概效果如何。因为我准备的充分(对这家纸媒毕竟从小看到大嘛),回答稳妥全面,后来有同事告诉我,我是那一批人里回答得最令副总编满意的那个。
准。如果经过充分的调研、考察、实践之后,发现你要转过去的那个行业的确很适合自己,那么,就应该有的放矢。
不是说对自己目前所在的行业、所处的职位就全然抛弃,而是可以把学习的重心适当地倾斜。
我的一个好朋友,本科专业通讯类,因为酷爱林俊杰,大学期间翘掉了不少专业课去参加各类粉丝见面会、各类应援活动,由于经常去电视台,甚至跟不少电视台的编导混得很熟。
我一直记得,她在临近毕业时就很清楚地告诉我说,要转行。
语意坚决。
不是,我想转行,我换到其他行业试试看,我愿意尝试一下……之类措辞。
而是十分坚定的,要转行,做明星经纪人。
当然不是林俊杰的经纪人。
毕业后,她当了北漂,先从做一个五六线艺人的经纪人开始做起,准备通告、安排行程、准备艺人衣物行李……间或还告诉我诸如租的房子旁边就住着朱梓骁这类八卦。
她对于自己的未来十分明确,甚至到了准确的地步,由于身边有“圈内人”的指点,她准确知道如果要转行,每一个合适的节点应该做哪一件最合适的事。
有的放矢,才能精准无误。
当然,我和她一起复习自己的专业课考试,从未敷衍,更未挂科。小小自得一下,我“一不小心”复习得太认真还拿过国家奖学金。
狠。不怕付出,不怕投入,更不怕失败。
那个“北漂”做经纪人的姑娘,是出了名的“拼命三娘”。
她原本可以在家乡父母安排好的电信、移动大公司窗明几净的办公室里过朝九晚五的普通白领生活,跑到北京之后,三个月瘦掉了10斤,基本没有完整的休息日,因为巨大的压力和无规律的作息,皮肤暗黄、满脸痘痘。
她跟我描述过最开始在北京租的房子,那是一间被隔成好几个单间的地下室,“你住过没有窗子的小屋子吗?是真的,哪怕是一个最小的换气窗都没有。”
在日复一日的挤一个多小时地铁上班、深夜拖着疲惫的身躯回来有可能公共浴室连热水都没有、躺在终年不见阳光散发霉味的床单上诸如这类碎片拼凑出的“北漂”岁月里,她是我们那一届同学里唯一一个坚持到最后的——其他的十多个同学早就陆陆续续“逃离”了北京。
转行付出的代价大吗?会有后悔吗?一定转的就比当下漂亮吗?
……
动过“转行”念头的人可能不少都有过迟疑与犹豫。
但我想,应该这样说才对,并不存在更好的选择,但会一直有更适合你的选择。
当然,转行也要考虑行业的门槛性。如果不是从医学转到媒体,而是从媒体转到医学,那么需要准备与付出的可能会更多。
哦对了,我和我那个朋友,现在也不在媒体圈和娱乐圈了——因为我们又转行啦(眨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