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236-《跟早教专家学儿童潜能开发》Part 5挫折教育篇——因为深爱孩子, 所以才选择“残忍”
05我没信心护你一生周全,但要教你治愈自己的力量
虐童事件并不少见,我每次看到这类视频都愤怒得发抖,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我一直在想那些受害的、和我女儿差不多大的孩子,不知道他们后来怎样了。我一直在问自己:如果我是这个事件的亲历者,我可以做什么来帮助这些无辜的孩子呢?
受害孩子事后的表现
虐童是创伤性事件,不管是被直接施虐的孩子,还是目睹整个过程的其他孩子,都是受害者,这样的事件对他们产生的心理影响是巨大的。5岁以下的受害者,通常会出现以下表现:
出现害怕的症状;
异常黏人;
毫无征兆地大哭大叫,情绪失控;
食欲减退,睡眠受到影响;
不断在脑海中重现事件,最普遍的表现是做噩梦;
出现行为倒退,比如尿床、吃手等;
专注力减弱,认知退化。
如果孩子表现出特别严重的创伤后遗症,是需要积极进行心理干预的。我在网上看到不少当事人的家长已经带着孩子去积极干预了,但很多幼童常常会在事件之后经历“二次创伤”,这一点常常被忽略。
家长自治,避免孩子遭受“二次创伤”
在这类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如果父母一味沉浸在自己的痛苦和情绪里,会比孩子经历的创伤本身更加可怕。很多成年人留下童年时的心理阴影,不仅是因为当时经历了什么,更多的是源于父母在孩子遭受创伤性事件后的情绪反应。
很大程度上,学龄前的孩子是依靠父母、家人来获得支持和安全感的。当父母出现愤怒甚至以暴制暴时,孩子会更加困惑和害怕;当父母伤心难过时,孩子会自责,觉得是自己“不够好”导致的;当父母经常性地情绪起伏不定,孩子的焦虑感也会增加。要想治愈孩子,父母先要治愈自己。
内察自己的情绪,然后进行积极的自我对话,这是最简单、最有效的不让自己卷进情绪旋涡的方法。
“我的情绪为什么失控?因为我很愤怒,是的,我可以愤怒,但我更需要冷静下来,因为我的孩子更需要我的帮助。
“我很害怕。我为什么害怕?我害怕无法时刻保护他。害怕很正常,但害怕无法解决问题,我要带着孩子一起面对,化解这个危机。”
“我很内疚,我为什么内疚?早知道会发生这种事,当时我就不该这么早送他去幼儿园,早知道当时他不肯和老师打招呼,我就该敏感地察觉。可是,亲爱的,这些事情已经发生,我现在要做的就是解决问题。”
要让事件的当事人抽身出来看待事件,这很难。但要知道,当了父母后,除了坚强,我们别无选择。孩子最重要的治愈来源,就是父母。
支持和接纳孩子,让孩子安心
当孩子出现创伤性事件的症状后,父母需要及时回应孩子,给予孩子很多身体接触(拥抱、亲吻)和眼神接触,同时用语言回应孩子的情绪:“我知道你很害怕/担心/悲伤”,并用坚定的语气告诉孩子,“ 爸爸妈妈在这里,我们会保护你。”反复、经常、坚定又平静地告诉孩子这些简单的话,会让孩子觉得很安心。
如果孩子能够进行流畅的语言表达,等孩子情绪慢慢稳定后,你可以试着鼓励孩子说出当时发生了什么。这对于孩子的自我修复非常有帮助,也能让父母了解孩子是如何解读这件事的,从而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
当孩子反复提及某些词语时,我们就应该捕捉到这是整个事件对他冲击最大的地方。等下次孩子又出现焦躁、害怕的情绪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用讲故事的方式复述这个关键内容。比如,这个事件中,如果孩子反复说出的关键词是“酱”,那我们可以反复和孩子复述这个事件:“是的, 那天老师给你吃了酱,特别特别辣,你很不舒服,所以你大哭起来。”同时,要让孩子安下心来,“ 我知道你当时特别害怕。现在爸爸妈妈在这里,今后我们会保护你!”
另外,需要强调一点,家长一定要反复告诉孩子:“这不是你的错, 爸爸妈妈,还有很多人都很爱你,发生这件事不是你的错!”
我们需要预料到,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情绪会反复,有时甚至我们刚刚提及之前发生的事件,他就会哭泣。这些都是修复创伤的必经之路,父母千万不要因为害怕谈论而躲避,而是始终用坚定平静的态度,带着爱告诉孩子:我了解你的感受,现在我们在这儿,会保护你。
使用工具和策略,让孩子找回力量
经历过心理创伤的孩子的家长,都会有愧疚感,觉得自己没有保护好孩子,因此会下意识地通过“过度保护”来弥补。事实上,“过度保护”更不利于孩子走出心理阴影,他们从父母的行为中会建立起“受害人”的自我印象。相反,父母需要利用一些策略,让孩子自己找回力量。
直面焦虑
大部分经历过心理创伤的孩子,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情绪波动。这种情绪波动不仅持续的时间比较久,几个月甚至几年后还会出现情绪波动,而且也会导致孩子出现其他行为,比如打人、咬人、尿床等。
当孩子遭遇创伤后,孩子的父母也是受害人,孩子的哭声很容易激发父母面对创伤事件时的负面情绪,所以他们总是安慰孩子:“不要哭了, 没事了。”其实,这种压抑孩子情绪的行为,更不利于孩子走出心理阴影。
正确的做法是帮助孩子理解他现在的各种反应都是正常的。特别是对于出现行为倒退的孩子,他们在害怕的同时,常常伴有自责和内疚的心理。家长可以这样对孩子说:“ 你现在还很焦虑,和开心、生气一样,焦虑也是人的情绪之一。焦虑时,我们的身体有时会不听指令,所以你尿裤子了,这很正常。”这不仅可以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情绪,更能帮他消除羞耻感。
如果创伤事件发生后,父母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不妨对孩子说:“我知道这种经历很痛苦,我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是相信妈妈,不管接下来发生什么,我都会陪着你一起面对,一起度过。”
提供一个“树洞”
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家长可以在家打造一个“树洞”,让孩子随时随地可以安全地倾诉自己的感受。
比如,有的孩子喜欢通过画画来表达感受,那就给他提供足够的画笔和纸张;有的孩子喜欢和父母一对地聊,那就在家布置一个温馨的私密角落,让孩子在里面和你畅聊;有的孩子喜欢“过家家”,那就陪着孩子通过角色扮演来消化负面情绪对他的影响。
很多时候,创伤之所以持续时间长,是因为经历创伤后的无助感和无力感导致孩子无法走出来。当孩子越来越确定自已和父母是有连接的,他就会有找到“靠山”的感觉,这份确定能够滋生出自愈的力量。
尽快恢复日常生活
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孩子,会有强烈的不安全感,他们的常规生活也会被打破,这些混乱和变化反过来又会增强他们的不安。而让孩子恢复信心和安全感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生活尽快恢复正常。
“确定性”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当孩子可以预见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时,就不用花费很多精力去担心未来会怎样。恢复之前的生活作息,一如既往地执行家庭规则,也可以多安排一些孩子喜欢做的事情,多花时间和孩子玩耍,让孩子享受当下,让这些愉悦的记忆重新回到孩子的大脑,让孩子明白生活还在继续,而不是总停留在过去。
身体的创伤不会持续一辈子, 但看不见的心理创伤却会伴随孩子一生,原因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事发后孩子缺少支持系统。一味地情绪讨伐帮不了孩子,这就好比把孩子留在一个小黑屋里,他们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只知道自己很害怕,而外面的大人都很喧哗。
大J特别提醒
对于创伤性事件,我们每个人都不想遇到,但如果真的遭遇了“万一”,我真心希望父母具备帮助孩子修复的能力。我承认自己无法顾全孩子的一生,所以要让他拥有治愈自己的力量。
生活就是阳光照亮阴暗处,但愿我们都能心里有光, 手里有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