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在两个地方写东西,我的办公桌和我的床。一般在深夜我的效率都会比较高,而且我习惯了坐在床上看书,去自习室其实效率并不高,摸摸头抠抠脸看看帅哥,这也许是在大学培养成的习惯。我同时可以看好几本书,手机上的电子书是在等公交或者坐公交的时候看的,纸质书是有座位的时候和回到家的时候看的,背包里始终都会放着至少一本书。有时候我的效率也会很慢,刷微博或者纵容自己睡觉,然后都会心里觉得对不住生命而迫使自己务必在哪个时间段内看完一本书。我没有统计过一年我会看多少本,看书的效率相对较高,但很多书并没有吃透,也没有多次翻阅的习惯,甚至于看过就忘了,但我一直告诉自己,看书就像洗礼,一天两天不会有什么变化,但是时间长了,气质自然就有了,哪怕只记住了一句话,该吸收的已经吸收了,理解了的就是你的了。
除了电影、书籍、音乐,最近又增加了一个兴趣,看TED演讲。其实大家经常讲喜欢音乐,但到底怎么才算是喜欢音乐,像我根本不识谱,只是觉得好听,凭感觉,这算吗。最近在这方面有一个长进是,以前不敢唱歌(总跑调还老被人戳穿很尴尬),现在有感觉了就唱,不求完美只求尽善尽美(反正我是靠脸)。因为是自己喜欢的,所以会投入感情,其他的都是次要的收获。接着说演讲,真的很棒,短短十来分钟,可以知道很多有趣又奥妙的观点,不一样的人,风格迥异,有专门讲如何克服演讲时的紧张,即使当时正处于紧张的状态,这些都很有意思,但仅限于看有字幕的,唉。
现在我在一点一点锻炼自己的某些方面的能力,上一年想学习管理,然后考了证,当然也了解到有关人力资源的一些皮毛,参加了培训,看管理的书籍,知道了彼得·德鲁克,但在管理的实践中还是一筹莫展,很有挫败感。确定自己还是要在专业上有所进步,看书,和同事老师切磋,自己思考,同时还想在培训方面有所长进,所以自己为自己争取讲师的机会。承包了单位的年会主持,虽然多有诟病,但是突破了怕出丑的禁锢。一名优秀的社工绝对是复合型人才,会修电脑,能搬桌子安柜子,熟悉各种软件(起码是知道),会P图,会设计通告,会策划组织活动,会倾听,会辅导,会拉赞助,会开发项目,会主持,会领导,会串珠会做花会采购会算账……社工一直秉承着“技多不压身”的原则,各种学习,各种补充自己。当然话又说回来,这些其实看人,每个行业都有爱学习的、懒得学习的。
说了这么多,和社工的家人有什么关系呢?我是社工,不是社工的家人,好像没什么发言权。但是作为社工,观察和觉察的能力也是极强的。我经常说这一切都是社工带给我的,我知道这并不确切,但事实确实是因为学社工而做社工而接触了与之相关的很多东西而成长为现在的我,当然现在的我并不能用“很好”一言以蔽之,只能说很完整、真实、健康,有价值,能带给人好处,能接受自己的一切,好的不好的方方面面,学着管理自己的情绪,不害怕不胆怯,对痛苦都是迎接,面对真实的自己,表达自己的需求。
有一个多年的好友想做社工,今年准备考社工证,然后因为最近发生了一些事让她很不爽,话里各种指责埋怨,我说你这样可做不了社工,她说工作上会抱着不批判的态度,但现在是亲人,不是工作上。有一个词叫做“职业病”,它本来的意思是指从事某些特殊行业的人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现在被大部分人引申为把在工作上的习惯、态度带到与亲人朋友相处的私人生活里。我想说,作为社工,如果真的可以把社工的价值观和理念带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百益而无一害。
不妨先来看看社工的价值观和理念是什么:
一、社工的首要使命为协助有需要的人士及致力处理社会问题;
二、社工尊重每一个人的独特价值和尊严,并不因任何人的家庭背景、种族、国籍﹑性别、性倾向、年龄、家庭岗位、信仰、政治观念、智能、体能、社会及经济地位、或对社会的贡献不同而有所分别;
三、社工相信每一个人都有发展的潜质,因而有责任鼓励及协助个人在顾及他人权益的情况下实现自我;
四、社工有责任维护人权及促进社会公义;
五、社工相信任何社会都应为其公民谋取最大的福祉;
六、社工有责任运用本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去推动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务求每一个人都能尽量发挥自己的所能;
七、社工认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会尽力加强人际关系,务求维持、促进及提高个人、家庭、社团、机构、社群的福祉,帮助社会大众预防及减少困境与痛苦。
社会工作的实践原则:尊重、接纳、非批判、保密、个别化、案主自决。
有人就有关系,社会就是人与人的关系。如果在处理各种关系时,能遵守上述原则,无往而不胜,只不过这玩意像鬼,说的人多,见到的人少。
试问,如果身边有这样的社工,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学社工的,要接触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心理学,还要做社会研究,设计问卷,发放问卷,用SPSS统计分析问卷得出结论,以指导实践。其实说一千道一万,哪个行业都需要精英,而每个行业也都鱼龙混杂、参差不齐。社工是人影响人的行业,所谓用生命影响生命,就像老师,而老师又各有千秋,有恪尽职守的令人敬仰的,也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可是父母放心把孩子交给老师,如果老师的价值观不正向,不能引导每个孩子去发展各自的特性,反而去压制去扼杀,将是对生命的不尊重,对社会的不负责,也对不起老师这两个字,社工也是一样,因为有着自己认同的使命和追求,就要对这份工作负责,就要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不断成长才能带给别人正面的影响。
但社工说白了也就是一份工作,不伟大不崇高,拿着工资操着心,工资虽低但是是自己选择的,操心虽多但也是心甘情愿的。而在这不断修炼的过程中,是有着别人未必可以理解的收获,所以才可以坚持走下去。这个收获是“身心灵”的成长,夏虫不可语冰,我无法向人诉说都得到了什么,就是知道比起以前,现在活得更加真实,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状态,可以勇敢承担每一种后果。选择研习心理咨询的人大多是为了拯救自己进而做出的选择,不可否认,我知道的很多相关方面的大家都是如此,其实选择社工的也是先治愈了自己,才充满了能量。所有的偶然都存在着本该如此的必然性,而所有的必然皆是很多偶然达致的结果。
我还记得我看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用了两年的时间,因为第一年看不懂所以看不下去,单知道这本书被推崇而去看,可是不着四六,后来机缘来了,然后一夜看完了。现在看很多书都是如此,获了奖别人说好看介绍也挺好或者纯粹因为书名好玩或者封面漂亮,但是看不懂,完全GET不到,硬着头皮去看莫不如听从自己的心去读。
我还记得我刚“开悟”,满嘴大道理(直到现在也还是理论至上)。大家一起看一部电视剧,别人看到的是情情爱爱,我想的这个人的模式是什么,是什么导致了他这样,家庭的影响,社会的反馈,怎么理解他们。一个朋友就对我嗤之以鼻,就不能好好地愉快地享受一部剧吗。各种分析各种思考,别人老问我累不累,别人老说我想太多。我的纠结我的怀疑我的叛逆,我就想太多爱咋咋地。现在我还是会想太多,但是不再管别人怎么说,因为我享受我这样的状态,你觉得累那是你的事,但是你喜不喜欢都要尊重我,因为这是事实,谁不尊重事实谁难受。经常被冠以“职业病”的我也苦恼过,这样不对吗,这样不好吗?
人生就是这样不断挣扎不断坚持不断领悟的过程,等到春暖花开,你就会感谢当初一个人费劲巴拉的坚持,以一挡百的无畏,那些痛苦是有价值的。因为你好了,他也好了。
这文章接近尾声了,初衷就是看到做社工的朋友被爱人的不理解不支持造致的痛苦,我不能说我完全经历过,但我经历过一部分。这种痛苦一方面是夫妻两人的沟通不畅,一方面还有两人之间并没有达致深入的理解。但好在有爱,有爱就能获得理解,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要认真度量,不可一蹴而就,发挥做社工的优势,试着先去理解对方的痛苦而不是一味强调对方的支持。家是一个系统,有系统就有互动,你试着改变了方式,对方的回应就会改变。你们去探讨了就说明已经有所影响,不要高高在上不要用专业去说服,用爱“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方没有必须理解你的义务,但你们都想两个人的关系升华,尤其是你,而两个人之前的家庭模式都深深影响了两个人,从封闭到开放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会反复会痛苦,因为习惯了封闭,封闭让人安全,但开放的后果是未知的,也许好也许坏,你得到了好处敢于进一步尝试,但是你并不知道对方可能还在恐惧中,担心你变了担心你变了会离开,当然这些都是假设,需要各自敞开。相信了才坚持,坚持了才看到希望。
以我对我家人的观察,我和我的家人在社工之后受益匪浅,引用我妈妈的原话“有一个做社工的女儿,我自豪我骄傲”(虽然我妈开玩笑,但我信了),我愿越来越优秀,越来越真实,带给不止我的家人,还有一切在自己编织的桎梏中“受苦”的人,很多快乐很多希望。
每次朋友向我倾泻,说完之后,说还是不说了,带给你这么多负能量,我都会说你不给我说你给谁说呢?说句实话,做社工的就是要分清楚别人的事和自己的事,这有些残忍,但是唯此才能不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在那个时间段内我可以同你共进退,因为我关心你爱你,快乐着你的快乐,悲伤着你的悲伤,甚至气愤着你的气愤,但是过后,我又会回到我自己的生活,我深知我永无法代替你承担任何,我给你的支持就是陪伴和站在你这边听你说或者沉默,所以,亲爱的朋友,如果需要我请对我说,这是我对你们的特权,当然我也有拒绝的权利,视人而定视时间而论。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