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高兴。一是等待了七个月,终于完成了股息套利交易并实现预期收益。二是市值再创新高。到目前为止今年净值增长4%,绝对值比现金流入高40%,主要是权益资产增长的市值没有兑现出现金造成。
翻阅从2010年到现在的资产变化,一个资产裂变的过程十分明显的呈现在眼前。七年前基本上只有三个项目在做,七年后的今天,在做的项目已经达到九个,最近的一个项目就是本周刚刚成立的高速公路权益项目。七年来不但没有追加投入,每年还要拿出现金家用的主要原因是除了收息和房租,我还没有本事找到其他可以赚到钱的地方。
像是最初的格力,招行及港股民生这三个项目至今还在做,只是标的物早已面目全非。能有今天的资产规模,全靠当初这三个项目产生的现金推动。从14年开始,债类资产独立核算,与权益资产一起每年提供稳定的现金流入,加上这几年权益市场比较低迷,使得每年都会有吸引力的新项目可投,这些新的项目与在投项目一起,源源不断的为未来的机会提供充足现金支持。
这种生意模式从现金流量表看,与实体生意没有差别,都是经营产生的现金流,推动资本支出购买生利权益资产,剩余部分用于分红。分红现金剩余部分再配置到债类资产,如此循环,利生息,息生利,生生不息。
今年春节有机会与一位行家进行深入的沟通。大家基本的盈利模式相同,都是以债类资产作为基础的现金流来源,配合高股息权益资产打新。唯一的不同就是对权益资产的深入研究,使得该行家2016年的收益接近3倍,市值超过九位数。
作为典型的反面教材,去年我的收益只有两成。看来今后加强权益资产的项目评估分析,是我羡慕嫉妒恨这位行家的方向。
让资产能够更加快速的增长,必须对盈利模式进行不断反思,否则我就是那个当钻石雨落下时非但视而不见,反而为手里握着两个刚刚从地里刨出的地瓜而沾沾自喜的‘’聪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