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印记
涉及书目: [日]气贺泽保规《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
[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隋唐史589—906年》
晏子《晏子春秋》
(一)
只有足够的读史经历,才能真正理解“愚公移山”这个寓言背后的荒凉。
愚公有移山的决心,所以子又有子,孙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尽也。以前困惑愚公为什么不搬家,愚公的后代会不会一直坚持移山的劳作。读完这两本关于隋唐的史传,就明白愚公精神千载不朽的原因了。
《晏子春秋》的主体内容是晏子浓浓的“民本”思想,不过在晏子或者孔子、孟子看了,民本是维持统治的手段而已,并非真正的目的,像齐景公背着晏子在大冬天施工建楼台,冻死累死民众无数,晏子劝阻齐景公后,首先想到的是维护齐景公的权威,残忍地鞭笞劳工,把民愤转移到自己身上。细读此书,凡是晏子和齐景公政见相左时,背后不知道多少百姓性命不保。当然这不是在责怪晏子,而是反思贤能如晏子,犹难免眼见历史大山之下的百姓悲惨如此,就不知历史大山底下多少怨魂。
两本隋唐史为我们展开了隋唐时代的伟大图景,虽然重点有所不同,但历史的结构和脉络总是一致的。读完两本书最大的感触,就是争斗,每一个皇帝即位,首先是不同利益集团争斗的结果:杨素和杨广是关陇集团的利益代表,李世民是山东集团的利益代表,历朝宰相多属于世族大家利益代表,科举入士为宰相者少,非显族而科考入士者少,非显族科考入士而为宰相者少之又少,平民呢?
在历史的书写中,平民的存在只是兵变或外乱或灾荒时的死亡数字,顶多也就是几个得力宰相如宇文融在统计税户时的数字。在历史中,“刑不上大夫”已经很难了,而“史不下庶民”则难上加难,所以愚公的后代们,是不可能逃离历史大山,找到那平坦之乡的,比愚公移山更可悲的是,这山不仅难移,而且直接压在世世代代的肩上,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二)
很多人喜欢“梦回唐朝”、“唐朝的穿越之旅”,其实都是被文学欺骗的。
很多人误以为回到唐朝就可以享用肥美的、自由奔放的女子,事实上唐朝一夫一妻制下,虽说某些“成功”男士可以纳妾,但任瓌(gui)告诉你,女人最可怕的时候有——刚刚结婚时像菩萨一样端坐时,生养孩子宛如母老虎时,上了年纪满脸皱纹像老巫婆时。仔细计算一下,似乎没有什么时候不可怕。
当然,唐朝真正让人害怕的,还是战乱,除了太宗朝前期、玄宗在位的中前期,唐朝一直都在战乱之中,仔细翻看《剑桥中国隋唐史》接近七十万字的叙述中,皇子之间争夺继承权、皇后争夺统治权、不同利益代表的宰相之间争权、朝廷与节度使争权、藩镇之间争权、宦官与文臣武将争权、皇帝与权臣争权、民族之间的利益争夺,无不是以重赋欺压百姓为前提,以屠戮百姓为手段,以抢夺地盘为目的,每一页的历史书写,都是血流成河,所以,如果你真的要穿越回唐朝,千万要做“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的那位,而不要降生于平民之家,当然,世家大族在争权失败之后,也是会被血洗的,这点,宋朝就好很多。
一直读不到赞美唐朝这个伟大时代的佳作,还真以为“欢娱之辞难工”,原来“欢娱之词”都是应召之作多,那种赔笑耍才华的作品,其生命力当然不如真切反应生活之苦与斗争之艰险的作品强大。
或者,许多历史解读者选择唐代的某些碎片拼接成了一副富丽繁华的图景,让我们回顾自己的过往时不至于那么不堪,但也不能成为我们幻想历史会给我们留下多么美好的生活憧憬。
(三)
唐继承并发展了隋朝的律令,形成了一个受集权的法制约束的行政体系,政府在维持秩序、处理军事任务和管理土地税收方面有严密的安排。因为政府在这些方面有着强大的能力,所以唐朝出现了数不胜数的名臣名相,的确为后世文人施展政治才华提供了榜样。
但如姚崇、宋璟、张说、裴度、杜佑等,如果没有具备参与政务处理复杂政治环境的皇帝主持工作,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权臣如李林甫、李泌、陆贽、李吉甫、牛僧儒等,因为皇帝的才能与性格问题,对朝廷或有建设或有破坏,难于定论。看这些人的是非功过,都不能让人乐观地看到独立于皇权的政治力量对社会发展带来令人欣喜的境况,这虽然是历史必经的阶段,但可见出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阶层在发展上的不均衡与社会权力分配的种种矛盾。
如果把当时社会分为皇族、世家大族、五品以上官员、五品以下官员、吏民、农民等阶层,在历史书写中能出现名字的人物,应该是皇帝与贵族两种,在政治权利当中发挥作用的也主要是这两种,有时也加上宦官与乱贼。那么,被许多学者大力赞美的科举制度下走上官僚集团并影响历史的有多少呢?科举制度真的为社会阶层流动贡献过力量吗?历史告诉我们,盲目的乐观是要命的。科举制度是统治者为了对抗某些利益集团而组建自己权利集团的一种手段,唯有通过破格提拔一些不在利益派别之内的人才,才能形成自己的政治力量,所以我们要实事求是地评价这些举措背后的真正目的与实际效用。
卢梭认为政府可以分为民主制、贵族制、国君制三种,不同的主权者决定不同的政府形式。唐朝既不是简单的国君制,也不是简单的贵族制,而是国君与贵族同一利益有内部争夺利益的政府形式,同时还发展为军权独裁者之间的利益争夺,所以文人的政治理想,将永远只能是理想。
当然,地方节度使过于专制,故而不会发生“西周革商”的事情,中央统治者占据了“天下一统”的历史话语权,人们也相信“分久必合”才是历史的正道,所以关于唐史的著作都扣人心弦地描述了中央和节度使之间惊心动魄的争斗,而叙述的话语间无不以中央政府不够强大而愤恨不已,却未能从主权者阶层与主权形式的关系上思考历史发展的脉络。
唐朝由府兵制走向募兵制,唐朝逐步走向财政国家,所以唐朝是中华历史文明的过渡时期,宋朝才是中华古代文明集大成者。
利用每天陪儿子练钢琴的时间读完这三本书,超过一百万字,也没记笔记,只能凭印象写点感想。
景祥于2017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