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说的书是那些被束之高阁,看似没什么用的“软书”。
BGM:郭一凡《遇见更好的自己》
人生本就是你主演的电影
享受自己的天晴
驱散心头不愿离去的乌云
每一天都要将自己刷新
去遇见更好的自己
于我而言,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不管在图书馆、书店还是网上书城,书多得让人眼花缭乱,类别也是五花八门,如何从这庞大书库中找到一本适合自己的书,还真是个技术活儿,所以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对书进行重新分类。
我根据书对自己的提高作用分为“硬书”和“软书”两大类,顾名思义,“硬书”提高硬能力,“软书”提高软能力。
阅读这些知识性的“硬书”主要是为了提高学习时的成绩或者形成工作中的专业能力,比如“满分作文”等课外参考书;比如“EXCEL从入门到精通”等工具教程类书籍,比如“从零开始做运营”等干货类书籍。
而“软书”则是可以让你在潜移默化的阅读中提高软能力的思想性书籍,比如“拆掉思维里的墙”这类帮助你认识自己的思维局限的书;比如“明朝那些事儿”这类可以让你从前人的事迹中学到经验的历史书籍;比如“看见”这类可以让你更好地认识社会的书;比如“少有人走的路”这类让你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书等等。
有调查表明,我国的书籍排行榜基本是被“硬书”占据的,而国外则更注重对“软书”的阅读,从阅读需求中或许也可以对国人的内心世界窥探出一二。
我们做任何事情前总喜欢先问“有什么用?”,似乎只有确定了能立马获得功利性的目的我们才会着手去做一件事。
可是,我们的生命如此漫长,为何不尝试做些不那么功利性的事情,比如看些似乎没什么用的“软书”,你不知道哪天书中的文字会开始影响你的性格,影响你的思维方式,影响你看待人和事的角度。
就我自己而言,大学期间没事就跑去图书馆约会,恩,当然我的约会对象就是那些在书架上看似没用的“软书”,至今我依旧能清晰地记得当自己发现一本适合自己的书时的欣喜心情。
每次走进图书馆,随意地驻足在书架前,一本本地浏览着书脊上的书名,看到合眼缘的就会伸手拿起它进一步浏览前言和目录,或者试读一小节,如果还是觉得合心意就会抱在手中,等着抱回去细细品味。
现在回头看自己的大学经历,还是最感谢与这些“软书”相约的经历,因为它们真的教会了我很多。
一、学会独处
大学期间因为时常一个人躲一边看书,一度有一段时间都有些“与世隔绝”的感觉,一个人独来独往了好长一段时间。
那时候的自己尽管身体上是形单影只,但是精神世界却极其丰富,很少会有无聊的感觉,也越来越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待着的感觉,越来越喜欢与自己相处时的安静。
而如果当你感觉无聊时,你会发现刷微博、刷朋友圈并不能真正安抚你空虚的内心,因为你只有学会了与自己独处,才能真正告别空虚寂寞感。
二、认识自己
罗伊·马丁纳说:“我生命里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我不再为别人对我的看法而担忧。此后,我真的能自由地去做我认为对自己最好的事。只有在我们不需要外来的赞许时,才会变得自由。”
阅读的过程,通过与来自不同生活经历、不同行业背景、不同年龄和地域的作者“交流”过程中,真正地认识自己,并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那样你便可以不再为他人对你的看法而感到焦虑或者迷失自己。
你可以为自己定下一个个小目标,用自己的节奏一步步去实现,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样才能获得比生命和爱情更可贵的自由。
三、内心变得平和
记得高中同桌曾说自己是个很没耐心,容易焦躁的人,那时候自己还不承认,或许是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后来大学期间看书看得多了以后,发现很多事情的存在即有它的合理性。
很喜欢一句英语短语“You deserve it !”,翻译成中文既可以是褒义的实至名归,也可以是贬义的罪有应得。事实上,当你学会从内在找原因时,你会发现你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
当问题出现时,与其抱怨身边的人和事,不如花心思找找原因,然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改善,这样或许会有别样的惊喜!停止毫无意义的抱怨和懊悔,学着自省,内心就会变得平和,为人处事也会多些耐心。
写在最后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今天是“世界读书日”,让我们放下焦躁的内心,拿起一本被你束之高阁,没有什么用的书阅读吧,期待我们都能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