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致青春》开始,国人对国产青春片的挞伐就未停止过。往往核心的原因不过是一个——“不真实”
人人都经历过的青春却如此难以被装到一部电影中去。有时不禁会想:到什么时候才能看到一部好的国产青春片。
其实,我的青春片不过是三个要素:少年、少女、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我想看的,不过是一段普通的故事:一位少年追逐一位少女,对她说着:“少女,我青春的花儿为你绽放。”
周末看的《少年巴比伦》正好回应了我的期待。
电影名是“少年”,但我的眼光一直随着这位少年一起,关注着那位出现在少年青春中的少女——白蓝。影片伴随少年对白蓝的喜爱、追求和两个人最终的分离展开,如同中国版少年版的《可可西里的美丽传说》。用文艺青春片的笔调讲着不能再平凡的故事,却让人看得津津有味。
似乎每个少年的青春中都会有这样一位少女,她吸引着少年最活泼和炽热的目光,满足着少年最懵懂和单纯的想象。
少女是怎样的?
美丽温柔,青春期少年眼中的美丽温柔是那样容易达成,穿件白色衬衣蓝色裙子,留着柔软的长发便是美丽的。课间对罚站的自己传递个微笑,体育课上送瓶水便是温柔的。
而重要的是,少女在少年眼中一定要独特而遥不可及。
电影里,少年和白蓝在慌乱的场景中第一次相遇,大家听了谣言为躲避毒气都在往逆风的方向狂奔,只有一位穿着蓝色裙子的少女骑着自行车逆着人群缓缓骑行。少年深深记住了这位与众不同少女,少年眼中,她或许是勇敢,或许是淡定又或许是傻乎乎的反应慢半拍。但,她就是如此独特,独特得可以引起自己的无尽好奇,独特到可以给自己一个理由对这位少女日思夜想。
成年长大后我们标准化地挑选着适用的对象,但想想青春期的我们挑选对象最重要的标准竟是独特。我们总反复回味某个场景下,她那独特的表现。我们会记得羽毛球场上她即是对战男生也战无不胜;我们会记得下课时她对问她问题的同学总是不厌其烦。或许因为我们的喜欢,所以她是独特的;或许因为她足够独特才让我们有理由喜欢。那一点独特,让她在人群中闪闪发光。
如果独特给了自己思念的理由,那遥不可及就是使这思念蔓延发酵的必备因素。
身为工人的少年连找到白蓝在哪里上班都颇费功夫。在少年眼中厂里上班的人分两类:干活的工人和坐在办公室的科员。而白蓝竟然是与这两种都不同的医生。一下子是超乎想象以致遥不可及。影片中,我们看到少年一个个车间办公室地跑,去寻找白蓝的踪迹;看到他悄悄在路上洒图钉,好为白蓝修车跟她说上几句话;也看到少年努力骑着改装自行车,为了追上骑摩托的“情敌”科长。
遥不可及。因为心境是自卑的,所以心中的喜欢隐秘又活跃;因为对她的观察是仰望式的,所以她的好便不断放大、扩张。其实,既然遇见了,既然认识了,既然都都喜欢了,怎么会是遥不可及?还是看得见、够得着的。但是青春期的我们似乎偏爱“遥不可及”这层滤镜。
而青春的花儿怎样绽放?
一个幼稚笨拙又充满热情的少年会给我们答案。少年和保卫科长比赛泡热水澡后被白蓝说幼稚,这令人熟悉的词语让我突然想到《那些年》中柯景腾举办拳击大赛后和女主吵架,然后说出那句著名的“我就是幼稚,我就是幼稚才会喜欢你”。想到《少女时代》里,离别时徐太宇只是在磁带里迟钝地说出“即使你又矮,又笨,还喜欢别的男生,我还是很喜欢你。”
想起曾经冬天骑着自行车载女生看电影只想着路上多说会儿话,都忘记气温还是零下;想起曾经大雨时走到画室只为给她多送一把大了一点的伞。
那时的我们充满力气,但爱起来,宛若智障。
那些容易被看穿的小心思;那些被刻意展示的小聪明;还有一次次用力过度的表白。成了我们能送给少女的最好的礼物。
在影片的最后,少年和少女走散了。
然而我们却是微笑着看这个结局的,毕竟他们的青春里。少女那样美好,而少男青春的花儿曾那样热烈地绽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