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里的爱情是残缺和扭曲的。它挖去了柴米油盐的部分,只把礼服和红酒浪漫的摊在你面前。不爱江山爱美人,烽火狼烟只为红颜一笑,戏剧化的情节,其存在意义无非是为了证明,男女主角之间的确是存在某种感情的。让你相信这两人在十分钟前才刚刚相识,但十分钟以后已经是真心相爱。于是接下来女主被拐,男主不要命的营救等情节,就能顺理成章,不至于唐突。
你以为电影是在展示生活,但其本质其实是演员的演技和剧本的说服。
不单是电影,所有类型的文本爱情,都是这样的扭曲残缺。一如你最喜欢的爱情故事,各种浪漫情节的铺排,误会的设置与尴尬,小三的出现和消失,归根到底都是营造一种让你相信的幻觉。这些情节要是放到现实里,都是那么的不堪一击。林黛玉要是放到现代剧里,必定活不过三集,贾宝玉的犹豫和忧郁看起来,更像是备胎。它足以支撑起两个小时的电影,三百页的书籍,但不足以支撑起一辈子的爱情。所以电影往往在历经磨难,男女主角深情一吻后就定格,黑幕,感谢人员。接下来就拍不下去了。它能用两个小时的影像来展现浪漫,但不能用一辈子的生活来消耗浪漫。真正的爱情,电影展现不出来,它无非只能用虚假和美好来让你相信爱情的存在。让你从电影院出来,打开备胎的聊天框,心里抱着将就的希望,答应了他明晚吃饭的请求。
这就是可悲的地方。竟然有数不清的人,分不清现实和想象,羡慕这种文本式爱情。要活生生的把另一半,改造成电影里的主角,要把电影里的浪漫照搬出来,用各种仪式来让自己确信「对方是爱自己的」。
击败感情的,往往不是浪漫的缺乏,不是情人节忘记送上的花,不是纪念日不够用心的礼物,而往往是日常的柴米油盐。让你发现对方不过是一个情场高手,逢场作戏。上场的时候光芒万丈,下场的时候暴虐无情。所有的浪漫都是刻意和做作的,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偶尔柔情。冷的时候,他们脱下衣服给你,是因为“这时候应该脱衣服”;热的时候,他们也不松开全是汗的手心,是因为“这时候就应该拖手”。这些假装的浪漫,就如电影里的情节,故事里的递进,是一种「ta果然是喜欢我」的证明。
证明自己爱一个人是多么的简单。你只需要在特定的时候做上特定的事情,对着爱人像向耶稣祷告,向佛祖请求一样呢喃,换着各种花样来说一句我爱你,就能把另一半酥化。然后凭着这一刹那的感动熬过一个月,再在下一场仪式里及时充值。
用浪漫来证明爱情简单,而柴米油盐的生活却是最难。它不是「证明」而是「相处」。
每个情人,都应该像是一处正待开发的宝藏,它在最开始仅仅是因为风水而起眼。每一天的相处,你都发现这处宝藏比你以为的更加丰足,于是情愿留下来等待惊喜。
而仪式感的爱情,是一定要找到最夺目璀璨的那处宝藏,迫不及待的向对方证明自己是多么的有内涵。他们是那么的尽力,以至于时间一长就脱力,直到女生惊觉“我认清你了,原来你是这样的人!”。
现代人的感情,是把「相处」变成「证明」。整段爱情不过是如电影一般的幻觉,缺乏血肉,大家都在扮演着某部青春电影里的可怜角色。
在这个问题上,17岁的少女,哀求着男友给她一个浪漫,34岁的大妈,逼迫着中年男给她一个结婚证明,其本质都是一样的——用虚幻的仪式,来证明彼此之间不曾存在的爱情。婚姻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捆绑的手段,是一种“如果你爱我就娶我”的证明,而不是爱情的结果。
事实上,他们从来都没有爱过对方。他们只是心里有着各种各样的浪漫仪式,迫不及待的需要一个「不那么差」的异性来充当里面的主角。然后心照不宣,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