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秦朝,受历史课本的影响,我们对秦朝的印象,是这下面这样正反两面的:
正的一面是对秦朝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的局面,后世很多封建制度,都沿袭秦朝的制度,可谓百代都行秦政法,包括郡县制,军功受爵制,三公九卿制等等。
反面的如苛政、暴虐,导致百姓苦不堪言,只好起义造反,推翻秦朝。
这样对秦朝的认识,也是史学界的主流看法,几乎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近几十年来,由于我国考古工作的进行,不断有很多书简出土,包括睡虎地秦简、里耶秦简、岳麓书院藏秦简、张家山汉简等书简。这些书简记载了秦国和秦朝时期基层政务运作的细节,由此结合传世的史书,就可以推测出当时的历史真相。
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令人钦佩的是,凤凰网历史频道创始主编刘三解,用专业的学术水平,做到了这一点,并把他的研究成果都写在了这本《秦砖》里,揭开了一个被人误会两年多年的王朝真面目,澄清了史学家对秦国和秦朝的一些错误看法。
一、军功授爵制、郡县制、皇权不下县、汉初才轻徭薄赋的认识误区
商鞅的军功授爵制,只要立了军功,就可以根据军功授予相对应的爵位?
秦朝首先实行的郡县制?秦朝时皇权不下县?
汉初为了改变秦朝苛政局面,才开始实行的轻徭薄赋?
如果出选择题,我们一般都会在这四个后面打对勾,可这本《秦砖》告诉你,这些说法恰恰是不准确的。
商鞅的军功授爵制是有一定级别的。士兵即使立下的军功再大,也不会授予你超过“大夫”的爵位,哪怕你单兵能力超强,斩首多人。
而这里授予的爵位,不是一个职位的等级,而是一个享受待遇的编制。如果你立的军功很大,爵位封到“大夫”之后,这还不够的话,更多的封赏就用金钱来奖励了。
至于更高级别的爵位,那就对卿,大夫、王族宗室这样已经有一定地位和职位的人而言的,不是对小兵而言的。
郡县制也不是秦朝首立。早在春秋时期,楚国为了管理灭掉的诸侯国地区,就已经设立了县。而秦朝一统天下时实行的郡县制,也并非如我们所想的如中央—郡—县这样三级行政单位。
秦朝时期,并非如后世明清时期的皇权不下县,县是秦朝真正掌握地方实权的单位,中央叫朝廷,县叫县廷。
秦朝对于百姓的管理,一杆子插到底,直接管理到“里”,以“里”为单位,编户齐民,在县里报备,形成文书,县里继续向中央通报。
不管是常住人口,还是流动人口,都标记清楚,这样这些人口在文书里都已经不再是人,而是一个可以资源化的数字,可以说秦朝当时相对关东六国,已经实现了对百姓的数字化管理。
同时县承担着地方上的财政职能,包括生产和组织,都是向中央负责,而不是郡。秦始皇就像一个企业的老总,各地方上的县,就类似于他的分公司。
这个时候的郡,肩负的更多的是军事职能,类似于军分区,不具备全面的行政单位职能。县只是在财政上对郡要负部分责任。
关于汉初和秦朝的赋税问题,已经出土的北大秦简和张家山汉简等相关古简中,证明了在秦始皇三十一年后,曾经施行过“善政”,当时的赋税比汉高祖在汉初轻徭薄税时的田租还要轻。
这一点在《史记》中李斯的传记里也有记录证明:
“臣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缓刑罚,薄赋敛,以遂主得众之心,万民拥戴,死而不亡。”
所以说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早在秦朝时就已经实行过,并不是在汉初时才开始的。
二、秦因为秦二世而亡?——秦朝灭亡的真相
那现在问题来了,既然秦始皇三十一年后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田租很低,秦朝为什么会灭亡呢?难道是因为秦二世的原因?
这就跟秦制和秦始皇的欲望有关,秦朝灭亡的锅,并不能让秦二世来背。
刘三解在《秦砖》中分析了秦二世的作为,认为他即位后,在政策实行上,只是对秦始皇时期政策的继承,并无新的改变。
秦朝灭亡,首先与秦国、秦朝时建立的体制有关。
从秦孝公商鞅变法开始,历经六世,到秦始皇时期,秦朝已经建立了一个从上至下,秩序完备,运转流畅的秦制系统。
这个体制,与儒家推崇的君王垂拱而治的状态近似,君王至高无上,依靠官僚组织和行政机器来施政,尽量减少君王个人的影响。
这时期的秦国和秦朝,经过权力的演化,丞相相对后世明清时期的内阁首辅,军机大臣,还是不小的权力的。从上到下行政系统的公文律令都靠文书来传达,来编纂,来完成。
像编户齐民的百姓,刑徒,奴隶都是文书中可以资源化的数字,出钱,出兵,出粮,出力,甚至出命的时候,就需要他们。
哪怕你有爵位,也是文书上的数字,也有相应的义务。一旦需要的话,有低等爵位的人和吏,就首当其冲的要出上面的那些东西,还不够的话,然后就是有高等爵位的人群和高官顶上去。
在整个秦制下,唯一只享受权利,没有义务的只有君主。
当然,上面底层编户齐民和刑徒,奴隶等提供的资源够用的话,就不用再往上蔓延了。
这样看来,这种等级森严,文书登记的秦制应该是完美的,可以调取天下资源为君王所用。
但是秦国一统天下成为秦朝后,疆域扩大,这种复杂的文书系统受到了挑战,也出现了漏洞。
从出土的秦简中可以看到,一些县上办事的吏员甚至出现了50%的缺员,导致要做的事情太多,办事的人太少,县里的日常政府甚至都无法处理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就跟秦始皇的欲望有关。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征百越,修筑阿旁宫等等,这些大工程大量上马,需要大量的人口资源。
尽管秦始皇三十一年后为百姓定下了很低的田租,但是百姓除了田租,还有人头税,户税,财产税,以及要无偿出了的徭役要服。尤其是徭役,因为上面的大工程,导致本来可以定期更换的徭役,被大量延期,就这人口资源还不够用。
平民的生存空间被压榨后,对于资源补充的要求,开始不断从低到高逐渐的侵扰。
因此有低级爵位的人和县里的吏这样的人群以及他们的亲属,这时也要承担起义务,出钱,出力,出命,为秦始皇的欲望做贡献。
这让那些低级爵位者和吏员怎么想,老子奋斗了一辈子,还想着能过过安稳日子,享受一下既得利益的福分呢,到头来还是没什么两样?不跑还等着干嘛?
这种情况在《史记》中也有记载:
“秦始乱之时, 吏之所先侵者, 贫人贱民也;至其中节,所侵者富人吏家也;及其末涂,所侵者宗 室大臣也。是故亲疏皆危,外内咸怨, 离散逋逃,人有走心。”
其中有些秦朝的低爵者和吏,不仅仅是逃跑,他们想的是,不反还等什么?
他们是陈胜、刘邦、萧何。
三、陈胜、刘邦、萧何的造反——秦朝官吏对秦制的反击
读《陈涉世家》,我们以为陈胜也是泥腿子出身呢?
刘三解通过秦简和史书论证,认为陈胜是至少管理50名临时屯军的“吏”,而且是享受“大夫”的爵位,属于秦制下的既得利益者。
那陈胜为什么会造反呢?因为战争。
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征百越,这一南一北的两场战场,打了十余年了,还没有个尽头,就连陈胜,吴广这样有“大夫”爵位的人,去服徭役,也是皆次当行。
奋斗了一辈子,到头来一夜回到解放前,心里能不怒吗?
这可不止是出钱出力的事情。十余年的南北两个方向的战争没结束,意味着帝国还会继续要求投入成本,这意味着自己的命都可能搭里面。
于是陈胜,吴广大泽乡上振臂一呼,很快应者云集。
想想前面说的“至其中节,所侵者富人吏家也”,面临同样的困境下,秦朝泗水郡的亭长,也就是管理泗水郡郡兵的领导刘邦、沛县的主吏掾萧何、狱掾曹参、甚至像会计郡守殷通、南海郡尉任嚣、龙川县令赵佗这些职位较高的人,都相继背叛了秦朝。
这些人太熟悉秦制了,所以刘邦、萧何等人,才能迅速灭掉秦朝,建立起相应的官僚体系。进入咸阳后,萧何才一定要丞相府里的文书资料,以至于刘邦建立的汉帝国,都很大程度上继承了秦朝体制,史称汉承秦制。
从这个意义上说,陈胜,刘邦反秦,其实是秦朝官吏对秦制的反击。
但是所谓的汉承秦制,在刘三解看来,也让后世解读秦朝时,产生了错误的认识。
秦末汉初时期,制度变化并不是很大。生活在汉初的司马迁,写《史记》时并没有给与当时的制度太多关注,因为他太熟悉了,并不认为有什么稀奇和需要记载。
可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情况就导致了一些误差产生。《汉书》《续汉书》《后汉书》《东观汉记》等史书不断出现,这些史籍在解读秦朝时期的典章制度时,只是基于传世的西汉中晚期,以及东汉的法律制度来追述。
但真正的秦制,跟经过汉武帝的改革后建立的汉制,已经完全不同了,并不是一回事了。再基于这样的史料去解读秦朝,自然会产生错误的认识。
幸运的是,今天有了睡虎地秦简、里耶秦简、岳麓书院藏秦简、龙岗秦简、青川秦简、张家山汉简、凤凰山汉简等简牍出土,给了我们重新认识那个两千年前的王朝的机会。
由于学术上的考证严谨,这本《秦砖》其实更像一个解读秦国和秦朝的字典,厚度像真的像一块砖,读的时候并没有读孙皓晖先生《大秦帝国》那套小说时,有酣畅淋漓的快感,甚至有点佶屈聱牙,如果能一窥真正的大秦帝国运行真相,也是值得的。
史实并非小说,这里看到的并没有“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火热和壮烈,只有人口化为文书上文字的冷冰冰,君王以下的每个人都只是他利用国家机器,攫取资源,满足私欲的工具,为此,即使贵为王子、丞相、将军,也都没什么好下场,这样的秦朝,想不亡都难。
也许,这才是秦朝灭亡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