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生活在蓝天下,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差别那么大?不仅仅是因为读书多少的问题吧?放弃功名利禄,用实际行动去改变现状?要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力量?抱怨是弱者,行动是真正的强者。
梁文道在给熊培云的书作序时,
有一段话说得特别好:
“有一种书会令人产生幻觉:
你会以为这本书其实是自己写的。
因为它谈的课题,恰巧是你最想谈的;
它走进那个课题的取径,
恰巧也是你自然而然会选上的那条路;
甚至它的语气,它的说话方式,
也和你内在的声音一致,恍如己出。”
读书的快乐,往往莫过于此:
突然发现“我心里潜伏着的某个想法”,
一下就被你唤醒了,忍不住拍腿大叫:
“说得好,痛快,这不正是我想要说的么。”
所以梁文道说:好书如知己。
一个读书人,总可以从书中找到自己的同类
在西方的家庭教育里,孩子的母亲有最大的权利,任何人都要尊重生母的权利,宝宝首先是父母亲的儿子,其次是长辈的孙子,对孩子的教养,长辈可以提供过来人的经验,甚至表示不同的意见,但最后一句话永远是“当然,决定还是在于做妈妈的”。
上一代与下一代的经验不同,观念有异,客观环境也在不断地变化中,对孩子的教养观念一定是差异多于同意的。母亲应该,有天赋的主权权利,这个应该是符合生物原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