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新闻的一瞬间,我震惊得几乎不能呼吸了!
姑娘拒绝求爱很正常,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男同学作出如此可怕举动呢?他扔下女孩的一刹那,冲动战胜了理智。他囿于情绪的绑架,不能自控。也许并非“蓄谋已久”,也许是“付出”与“得到”之间失去了平衡所致,站在这个男同学角度,这一切的发生,也许是“合情合理”的,一切势在必然。可是对这个女孩子来说,对女孩的家庭来说,一场本可以避免的悲剧,由于女孩防范意识、辨别力等的薄弱,造成如今年轻鲜活生命的戛然而止,一切都崩塌了。
被迫失去青春,乃至失去生命的个例屡见不鲜,成为一座座“碑”,竖立在社会大众面前。这些“碑”要告诉人们什么?碑越来越多,而“绿色森林” 面积并未扩展。各种骇人听闻的伤害事件,在这个社会中蔓延,此起彼伏。到底,潜藏在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最近刚“复习”了《乐道亲子教育》,其中讲到“心理宽度”和“心理深度”。心理学上有这样的认定:一切与人相关的心理问题的发生,根源在于人的心理宽度和心理深度不够。显然,能够制造出如此骇人事件,这个“男同学”的心理宽度——内心中爱的广度定是狭窄的。有些人从爱自己出发,能延伸到爱父母、爱他人——乃至社会大众,以及动物、植物等等,当一个人的心理宽度无限大的时候,就是天人合一。显然,这个“男同学”的爱,不是纯粹的爱,已经演变为一种贪爱,也就是想据为己有的“爱”。一“叶”障目,不见其他,他的眼里,“爱”是全部,而最后在为他的行为买单的,是他自己?他的父母?还是全社会的恐惧?
我们不妨细细回看一下事情的始末。
从“男同学”这方面来看:第一阶段,“男同学”多年来“暗恋”莎莎,为了接近她,出高租金与之合租,这无可厚非。对方未明确答应其做女朋友。他并不“死心”。第二阶段,他去美国期间通过微信与莎莎联系紧密,此时,他自认为莎莎和他“关系亲密”。而女方也接受了包和鞋子等礼物,但莎莎未明确答应做其女朋友的要求。他觉得“付出”不够,需要再“投入”,以为志在必得。第三阶段,莎莎通过侧面拒绝“男同学”,致“男同学”感觉自己的时间成本和礼物成本、情感投入成本未能收回而怀恨、绝望,终导致毁灭事件发生。
从女同学莎莎来看:第一阶段,不同意,但男同学的高房租令她心动,同意合租,为后来出事埋下隐患;第二阶段,她拒绝态度不明确,多次收受礼物,并且联系紧密,给男同学释放的信号是“可以交往”;第三阶段,想脱离男同学,但对方陷入太深不能自拔,以致悲剧发生。
从我自身观点来看,如果不想接受一个人,从一开始,就不会接受对方的任何礼物,尤其是贵重礼物,不然,你拿什么来“回馈”对方呢?“礼尚往来”啊!故有些女孩因此而“失身”,或者失去别的,在所难免。当事者“迷”,而旁观者清。
如果我是那个男同学,应该意识到“强扭的瓜不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及时扼止自己的一厢情愿,即便投入了时间和感情,悬崖勒马,尚为时不晚。不过,这个男同学从小的教育中,对情绪管理方面的疏导是欠缺的,动不动有“死”的念头,显得过于幼稚,对于生命无起码的敬畏心。他对待自己情绪的起伏,没有更好的选择,只会“左手拉住莎莎衣角,右手用力往上一托”,尤其是新闻稿中的一句“薛低着头,声音没有任何起伏。”如此常态化地面对别人的死亡,那是多么可怕的冷漠!
从教育角度,我们可以防微杜渐,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重视度:
一、 情绪教育。
情绪,看不到摸不着,却有迹可循。古人说“发乎情止乎礼”,本新闻事件中,此“男同学”发乎情却一发不可收,《中庸》里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情绪是一颗种子,什么时候埋下了,收获只是时间问题。
据薛妈妈所说,他从小倔强、胆小,一个倔强的孩子其实是一个有想法的孩子,为什么倔强呢?因为想法得不到认同,需要钻进自己设的“死胡同”里自我认同,于是离真正的客观智慧越来越远。各类小事情中累积的坏情绪积压得多了,就形成了一个习惯模式,那就是自我设限,死胡同就是只进不出的路。情绪处理模式告诉这位男同学,自己想得到的非要得到,不管对方认不认同,反正自己是认同的。
说这个女孩莎莎是男同学情绪模式下的牺牲品,实不为过。
二、 提高辨别力。
无论男孩女孩,要观察一个人,不能单凭美妙的语言就轻易下结论,而应“听其言而观其行”,细节最能暴露对方的个性,剥去“糖衣炮弹”的假象,去伪存真。在从小的生活中,父母要将基本的是非观、道德观等告诉、示范孩子,而不是只等待社会的检验,这是爱护孩子的前提,正如我们知道毒品不能碰,不是所有的事都需要以身试法。懂得避开一些“雷区”,让自己处于安全地带,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如果莎莎能够看到男同学的“执”,不让其接近,也就远离了危险。
三、 价值观。
正确的价值观,需要父母从生活细节引导。不贪恋别人的财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无功不受禄”等等。
记得我上高中期间,回校路上遇到一个五六十岁男子,看上去和霭可亲,边跟我攀谈,边说他是某某工作单位的,可以带我去杭州玩,还可以给我买手机等。听着似乎很诱人,而我面对如此阵势,首先让自己清静,心想,自己作为一个学生,不希望拥有与学习无关的东西,而且,我压根不认识他。这个男人后来在小店里买了面包、饼干等食物,还跟随我来到寝室,我无法摆脱。之后,我拒绝吃他任何东西。由于寝室里有其他同学,这个男人还自称是我叔叔,我不置可否,待他离去后,跟同学澄清,这个人我不认识!后据同学说,接下去几星期,那个男人还来过两次,见我都不在,就作罢了。想想很后怕,要是我当时答应他去杭州或者别的地方,或者接受对方买的手机等,岂不是让自己掉入陷阱里?
另外,处于婚恋年龄时,不看重对方钱财。看一个人,以“人”为本,人品首要,不然,纵有再多的钱,也无法打动我。
可此事件中,女孩竟然能够收受男同学礼物与红包四万多元,而觉得“理所当然”,是否认为,男同学的钱可以随意接纳?珍惜彼此的付出,合得聚,不合早散,“两袖清风”最是明智。
四、提高心理宽度和心理深度。
心理宽度,是指人内心中爱的广度。
心理深度,是指人对自己、对世界的万事万物的客观智慧的深度。
作为孩子最亲近的家人,父母应该时刻以身作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良好的家风,是孩子接受人生熏陶的第一课堂。父母对孩子应该遵循“承载、爱护、供给、指导、尊重”五个基本礼节,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港湾,提高自己的学习力和承载力,接纳孩子的独特性,与孩子共同成长,积极向善。
可以想像,一个心理宽度不够的人,如同井底之蛙,看不到更广袤的天空;一个心理深度不够的人,总喜欢浅尝辄止。
心理宽度和心理深度,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拓宽了心理宽度,也就能渐渐加深心理深度;心理深度深的人,也就会逐渐拓宽心理宽度。
愿社会的每个“细胞”,都是丰润与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