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很多年,教书也这么多年了,遇到过很多特别勤奋但成绩平平的学生,有时候感觉老天真的是很不公平,有些学生事半功倍,有些学生事倍功半,不是说天道酬勤吗?为什么有些人的勤奋却总是被结果辜负呢?
我们经常说要把实干和巧干结合起来,这句话很委婉的回答了那些勤奋却成绩平平的学生的困惑,但是近些年又有一个新的理念被很多人传颂,那就是“一万次定律”,这个定律和曾经被很多专家诟病的应试教育题海战术不谋而合,于是题海战术再次被热捧,衡水中学,昌乐二中,毛坦厂中学,这些高考标兵学校也成为全国高中学习的榜样。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是认同一万次定律和题海战术,但是我觉得那些追捧跟风的人,未必真的领会到一万次定律或题海战术的真谛。今天听了《刻意练习》这本书,就更有这个认知了。
作者艾利克森,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也是“刻意练习”法则的研创者。他专注于研究体育、音乐、国际象棋、医学、军事等不同领域中的杰出人物是如何获得杰出表现的,以及“刻意练习”法则在其中的作用。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不仅帮读者理清了很多关于学习中模糊的概念,甚至还颠覆了一些关于学习的传统认知,对于在任何行业或领域中希望提升自己的每个人,“刻意练习”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大的学习方法。
这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为什么训练可以铸就天才?天才不是天生的吗?
作者认为所谓的潜能全部是可以被锻炼出来的,就像跑步健身能够锻炼肌肉一样,用正确的方法就可以训练出潜能。这个观点,完全颠覆了传统认知。人的身体和大脑有极强的适应性,如果通过刻意的训练,就能够极强地改变身体的适应能力。
第二,训练分为有效训练和无效训练,那应该如何区分呢?
作者说,有效的练习,不等于长时间的练习,也不等于重复的练习,只有正确方法的练习才能真正有效。那什么样的练习方法才算有效的呢?作者说这个很重要的方法叫有目的的训练。
有目的的训练,首先,是一种不断改进的做法,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致千里。其次,训练中必须专注,不能心不在焉。我们常常只是在做,而并没有认真地去思考,就像福尔摩斯说的,你只是在看,而并没有观察。另外,有目的的训练还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必须有及时反馈,如果做完了题并不知道对错,进步就非常慢。最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必须跳出“舒适区”进行训练。
有效的练习,是有目的地突破舒适区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快速的进步。那是不是我们进行有目的的训练就会成为天才呢?作者说,不行。尽管有目的的训练很有效,但是它远远不够养成一个天才级水平的能力。要达到天才级的水平,需要有更高效的方法,那就是“刻意练习”。
第三,迄今为止最强大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刻意练习。刻意练习究竟是什么?
作者说,从严格意义上讲,判断刻意练习有两个标准:第一,你所训练的领域是合理发展的行业,有了一整套成熟的评价标准和高效的方法;第二,你必须有一个能够给你布置训练作业和及时反馈的优秀导师。只有具备这两个条件,它才是严格意义上的刻意训练。
什么是刻意练习的原则呢? 首先明确你的高绩效的目标,我想要实现哪方面能力的提升;其次,我们要尽可能找在这个领域中最优秀的专家,或者高手,或者经典书籍,目的是能够让我们和这个领域高水平的心理表征进行这个对比,获得高质量的反馈;第三,研究这些杰出人士或者成功案例背后可能的成功原因;第四,就是我们不断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训练。
我对作者的观点非常赞同,我自己也有过切身体会。我当年高三开学时数学成绩非常糟糕,150的总分,我只考了不到70分,这个成绩想上重点大学简直是痴人说梦。但是我必须考上重点大学,因为比我大2岁比我高一届的姐姐在这一年考上了同济医科大学(就是现在的华中科技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我的虚荣心不允许我考不上重点大学。
所以我必须把数学成绩提上去,带着这个目的我开始了我的数学拼搏之旅。那时候没有教育培训机构,我要提高数学,有三个渠道,靠老师,靠同学,靠自己,我在之前的文字里说过,我是不敢求助老师的,那就只能求助同学和靠自己了。那个阶段我很幸运有一个很好的同桌,他叫张世国,是一名复读生,在我考60多分的时候他已经可以考120多分,但是他语文和英语一般,我就和他结成学习联盟,我督促他的语文和英语,他督促我学数学,我有不懂的题目可以问他,他也很耐心地给我讲解。
但是,有学霸的帮助只是一个外力,我更清楚的知道要彻底提高成绩,必须靠自己,靠题海战术,学习从来没有捷径,我也真的不是过目不忘一点就通的天才,所以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刷题。但是我不是单纯的一个动作去刷题,我是循序渐进地刷题。第一阶段,我做题时很多题都不会,只能选择基础题,拿着答案一点一点地啃,啃明白了后把答案放一边,自己再写一遍。如果写错了,就再重复一遍前面的步骤,拿答案啃——放下答案写。第二阶段,我渐渐可以自己做基础题,但不能保证作对,于是我就先自己做题,做完了再核对答案,如果错了,就标记出来,看明白后丢了答案再写一遍。第三阶段,就开始慢慢的做基础题+爬坡题,不怕错,错了就告诉自己真好啊,幸亏不是高考做错了,然后开开心心地去核对答案,或求助同桌。
就这样,我在题海战术中一点一点地进步,从60多分到70多分,再到90多分,然后考到三位数,一直到高考,我考了142分,记得在高考数学考场上,我拿起试卷,发现真的绝大多数题目都是我做过很多遍的,那份成就感啊,这辈子都忘不了。
所以,不是所有的汗水都能换来收获的喜悦,流汗也是有高下之分的,一万次的定律对有些人来说可能是成功的密码,对有些人而言就只能是机械的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