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浩然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是唐代著名的田园山水诗人。说到田园山水诗人,最有名的当数王维。孟浩然的诗虽没有王维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故后人把孟浩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
“浩然”一词,出自《孟子·公孙丑下》,解释为正大豪迈、义无反顾。现在有些人家给孩子取名字,不知是取其词语意思,还是因崇拜孟浩然这大诗人的名头,名为“浩然”的孩子真不少,曾浩然、李浩然、丁浩然……如若孟浩然知晓现代人这么喜欢他的名字,于他来说,一定也是非常高兴的。
孟浩然留下的作品有诗集三卷,收藏了他218首诗。在小学课本中,孩子们最熟悉的是他的《春晓》和《过故人庄》。
2.孩子们最熟悉的描写美好春光的诗——《春晓》
教过一级又一级的学生,每当春天到了,我们背诵描写春光的古诗时,孩子们能够想起来的第一首绝对先是《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的诗中,大多是五言诗,读起来琅琅上口,意思也简明清晰,很容易懂,也很容易入境。《春晓》中,作者不是直接描写景物,而是从人依季节的睡眠习惯说。春天气候适宜,很容易让人入睡,睡得自然也香甜。因此,“春眠不觉晓”就写得非常亲切而真实。怎么醒来的呢?不是一觉睡到自然醒,而是被窗外到处传来的鸟叫声唤醒的。这一“啼”,唤醒的不仅是诗人的春眠,还把春天早晨的春意盎然也传递给了读者。“处处”一词言鸟多,清脆的鸟叫声,此起彼伏,他可从这些美妙的鸟叫声里,听出了哪个杜鹃,哪是画眉?喜鹊必是不可少的,它最愿意在晨起时喳喳叫着,从这棵树的枝头飞到那棵树的枝桠。
春天的雨是特别有趣的,它“润物细无声”,而且多在夜里到来——“随风潜入夜”。孟浩然对春雨的感知,不是直接,而是动用了听觉。“夜来风雨声”,夜里,听到了又刮风又下雨的声音。春天夜里的风,不会很大,春天的雨,也是淅淅沥沥的,即使这样,他还是在夜里听到了这春天的信息。从这里看,他的“春眠不觉晓”倒还是有些矛盾的,既然“不觉晓”,恐怕连打雷下雨也是听不到的。或许,孟浩然作为大诗人,感觉与咱常人有异,他非常敏感,善于感知的能力极强吧。
“春雨贵如油”,春雨滋润万物,让人喜欢。但它与风一起也在做着不想为而为之的事,“花落知多少”,风雨,不知催落了多少花朵。都是什么花凋落了呢?满树梨花与李花?那湿漉漉的地面上,可是雪白一片?桃花也一定没有幸免,粉红色的花瓣沾在泥地上,让人无法再凑到近前想象那“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意境了。还有那低矮的牡丹?雍容华贵的她们,此时可是破败不堪?想到“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其实,雨打风吹后,花瓣零落满地,香气也早已散尽了。这多么让人可惜呀。这首小诗,孟浩然就这样以天然不觉其巧的语言,写出微妙的惜春之情。
3.惜春——一年之计在于春
虽说现在还是春寒料峭,别急。冬日过后,春天是不经意间悄悄来到我们身旁的。先是吹来了一阵阵的春风,“吹面不寒杨柳风”,然后小草感知到天气渐暖从地里冒出头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早春,二月的春风是个勤快的姑娘,她拿一把剪刀,慢慢把春裁剪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把柳树裁出了一条条的细叶,“万条垂下绿丝绦”,接着,花儿次第开放,我们就可以赏花闻香了,“桃花香,李花香,浅白深红,一一斗新妆 。”
说到看花,我被朱自清先生的《春》打动。“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这才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热闹春天呢。
春天,给我们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春天,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希望。可记得“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这计在于晨”?我们在享受着无限春光的同时,还要记住:莫负春光,该努力时当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