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伟本名 Peter Hessler,美国记者、作家,在中国生活了十多年,出版了多部作品,现如今与妻子和双胞胎女儿生活在埃及。
从看《正午》系列开始关注非虚构写作,继而接触到何伟的作品,算是很晚了。作为纽约客供稿记者,他似乎应该是给美国中产和新富阶层写作,可是却偏偏来到中国,去到涪陵、丽水、榆林这些偏远小城市生活写作,关注最平凡的一群人。
何伟的作品堪称非虚构写作的范本,语言平实,情感克制,却有一种独特的风格和韵味,在满屏都是逃离北上广、职场白骨精、小鲜肉的十万加氛围中,读他的作品如沐春风。中国纪实三部曲,我看了《江城》和《寻路中国》,《甲骨文》在国内已经买不到,只能想办法买 Harper 版,近来又看了《奇石》,都很喜欢,十年间他的文字、笔调有变化,但是潜藏的好奇、锐利、哲思一直都在。
在《江城》和《寻路中国》中,何伟让我触碰到了一些本无缘相见的普通人,他们有时与命运抗争,有时又随波逐流,他们付出的努力不比漂在北上广的白领少,梦想得到的却要少很多。在江东开面馆的黄小强、在三岔村张罗农家乐的魏子淇,在丽水打工的陶玉染一家,这些普通人的生活在何伟的笔下放出了光彩,他们原本只是一个符号化的存在,以群众的身份生活在新闻和庸俗的头条里,或者干脆消失不见。
因为何伟的记录,我们得以去观察改革开放这段特殊时期中国的变化,他没有理所当然地去关注政府高层和国际形势,而是把目光着眼于小城和生活于此的人们,从社会学和人口学的角度来探究政策、习俗、新思潮带来的影响,用平实的文字和幽默的笔调将这幅图景呈现在读者眼前,不急于推演出结论,仿佛中国画的留白,引发长久的思绪。
在《奇石》中,何伟的足迹遍布科罗拉多、尼泊尔、日本和埃及,用熟悉的笔触书写世界。他有记者的敏感,会去近距离观察埃及的革命,分析年轻人的躁动,也有作家的闲情,会去采访科罗拉多偏僻小镇的药店老板,为他送去无名的赞歌。只因为他在场,周围的人就都有了故事,都值得被讲述,伟大或平庸,都包裹在生活的细水长流中,非虚构写作是不是就要承担这样的道义责任?
何伟是一个世界公民,他对生活的地方和人们有深情,但如果这个世界有其它地方更需要,不管多艰险,他都可以毅然离开,重新开始;他对这个世界的运行法则有着天然的好奇,只能通过不断的叙述和追问来得到平复;他的善良不分国界,即使极力克制,在作品中也已经展露无遗。
向世界公民何伟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