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娃”,是玉米老师课堂之外对学生的通称。 ——编者注
2015年10月21日,我们班级“流动图书馆”订购的最后一批图书送到,我和猴娃们把那一天当作开馆日。那一整天,教室内外随处可见手捧新书的猴娃,他们晃动的身影里明显多了一份掩藏不住的雀跃。
那几天,班级里时刻墨香缭绕,课余饭后,猴娃们或是醉心阅读,或是津津乐道着品读新书的收获。开心着猴娃们开心的同时,这一个多月来,筹备“流动图书馆”的酸甜苦辣也不时在心头弥漫,回首望去,一串深深浅浅、歪歪斜斜的脚印清晰如昨……
设计思路,源于初心
作为一名从教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师,作为一名忠实的文学爱好者,深知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有专家研究证明:一个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只有达到课本的4到5倍的时候,才会形成语文能力。这个方面,特级教师窦桂梅堪为典范:她所带的一个班自一年级开始,至六年级毕业,学生积累了100多个寓言,200多条古今中外名言警句,300多首古今诗词,1000多个成语,因而她的学生文笔流畅,出口成章。她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个不阅读的孩子就是潜在的差生。”
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过:“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著。”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说过,他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和教育家苏步青认为,语文学得好,有较高的阅读写作水平,就有助于学好其他学科,有助于知识的增长和思想的开展。反之,如果语文学得不好,数、理、化等其他学科也就学不好,常常是一知半解。
国家督学、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在回答“阅读对一个人的人生到底有多重要”的问题时,引用了小故事予以说明:
有人问一名哲学家:“如果今天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打算干什么?”他说:“阅读。”“如果你已经被囚禁在牢房里,你干什么?”他说“阅读。”“如果已经到了世界末日,你今天打算干什么?”他还是说:“阅读。”
毋庸置疑,语文学科的基础就是阅读,没有阅读作为基础,孩子们的其他语文能力很难得到提升,同时,阅读的力量能够影响一个孩子的终生。所以,从教二十几年来,接手的每一届孩子,我都很乐意引导他们走上阅读之路。2014年接上新班级的第一天起,就想方设法引导孩子们爱上阅读,也曾经用了多种方法培养他们养成阅读习惯:每周一次读书笔记的“强制性阅读”;每天3到5分钟好书推介的“分享性阅读”;老师自费买书送书的“诱惑性阅读”等等。 但是,一年时间过去,收效甚微。
2015学年开学初,依旧初心不改。与同伴们就阅读习惯的培养进行交流,众人智慧火花的碰撞下,方向渐渐清晰。
于是,决定鼓励孩子们参加自愿的读书活动——每人捐30元钱,统一购买班级书籍,成立“流动图书馆”。这样处理,是因为孩子们自行购买的书或者雷同,或者与年段阅读目标有距离。同时,部分家长也觉得不知给孩子们推荐什么书好。30元,网上购买两本好书足够了,40人的班级,就有80本,足够一两年阅读之用了,多好啊!
一路走来 ,披荆斩棘
班级“流动图书馆”,怎么看都是一件简简单单的事,没想到活动一开始,诸多问题就从四面八方涌来:
1.参不参加的问题
为什么要统一购买,自己买行吗?家里的书已经很多了,能不买吗?妈妈说我看书没节制,不准再看了。我的课内外辅导和艺术培训很多,恐怕没有时间读书……
我很纳闷:为什么阅读和学习是对立的呢?阅读不就是很好的学习方式吗?一遍遍地耐心解释,一次次地主动打电话与家长沟通,甚至约见家长做深度交流达成共识。越是艰难的时候越是告诉自己不要放弃,一定要坚持。
2.交费的问题
9月6日是收费首日,但孩子们或是健忘,或是没养成看书习惯想逃避看书,总是隔三岔五的才有一两个交来费用。那段时间,我又多了一个身份——专业追债员:早上,我问:“带钱了吗?”下午放学前我提醒:“记得带钱哦。”直到10月20日,全班39人总共才收了37人。开馆日,还有两名学生游离活动之外。很多时候,“一个都不能少”也许只是一个美好设想,多方劝说无效后,我这样安慰自己。当然,心里没有放弃,日复一日,耳濡目染,这两个掉队的孩子总会被吸引过来吧?所以,尽管他们没交书费,但能和大家一起分享新书,不需要“窃读”。
3.购书的问题
各种书店,各类书籍,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如何甄别良莠?读书,既要收获快乐,又要增长见识,还要提高语文能力。这样的书是哪些?在哪里?一篇篇名师名家的好书推荐,一本本书籍介绍,五六年级的必读书目参考……说大海捞针有点过了,但千里挑一是实情。
书单敲定后,经常引导孩子们阅读的家长——小菱妈妈主动提出负责购买书籍,每天下班回家,忙完家务,就见缝插针地挤出时间,在网上各家书店中一本一本地寻找,不厌其烦地货比三家,不辞劳苦地分批亲自送到学校。有好家长如此,疲累尽消。
4.图书管理的问题
第一批新书送到后,孩子们马上就有了看书的冲动。可是,书怎么管理呢?平均分配吗?书价不同会导致不公平。班主任管理吗?工作量会陡增而无法坚持,孩子们也会经常不能及时借到心仪的书籍。望着一双双求读若渴的眼神,我急中生智,想出了简单有效的办法:直接用油性笔在书的左侧翻页处写上“2015 五·一”的字样,表明这是2015学年我们五(1)班的书,在书的右下方翻页处写上书号。午睡前,找四个孩子,20分钟的时间,完成了图书入库的任务。自己也利用这20分钟时间制定出了相关的借阅制度——人手一本,看完找同学交换,并到组长处登记。一来,知道书的流向,二来,可以有个对比,形成你追我赶的读书氛围。
…………
一个个问题接踵而至,有时小小的问题也能因为沟通难以达成而让人陷入无比虑之中,甚至有了种“难于上青天”之感。但开弓没有回头箭,何况,猴娃们那比太阳还火热的期待眼神投射下,怎敢言弃?只能把自己化身为奥特曼,把一个个小怪彻底消灭。
静静期待,“醉读”花开
2015年10月21日,孩子们终于拿到了新书,甭提有多高兴了!教室里一片沸腾:
“玉米老师,这些书超好啊!”
“玉米老师,这些书早听说了,爸爸妈妈就是不给买!”
“玉米老师,你怎么知道我们就喜欢这些书呢?”
…………
喜欢就好,那就好好享受阅读的快乐吧!
一直都觉得,看书是一种享受。小时候,总是装作贪睡而留在家里,只为了偷看哥哥那一箱满满的小人书、连环画本;稍大些,就盯上了爸爸书柜里的唐诗宋词、天文地理、医药养生类的书,半猜半解地读着;没有新书看,就偷偷翻看姐姐放在枕边的男朋友来信……现在,茶余饭后睡前,斜倚着读上三两页,所有的不愉快就会烟消云散,甚至会觉得生活是甜的呢!
所以,我建议孩子们利用碎片时间阅读:每一次课间玩8分钟,阅读1到2分钟;午饭后聊天10分钟,阅读5分钟;晚上睡前再看15分钟;周末读书2个小时——每天读一个小时,不会是个负担吧?按每分钟300~500字的速度看,日积月累,该有多少啊!
但如果仅有建议,没有激励,那是不够的。课余,我设计了班级图书借阅卡,制定了班级图书借阅制度,并鼓励孩子们在小组内开展读书竞赛,承诺到期末,读书最多的孩子有奖励。于是,每天课间饭后,我都可以看着孩子们陶醉看书的模样了,心底满满的安慰,满满的感动,满满的骄傲。
总是觉得,读书就该是摒弃杂念,醉心其中。古人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自当存古。但是,读书的收获还是要有的,只是收获不是翻找中得来的,而应是在书香浸润之后的那一丝恬淡、宁静、致远与清雅。所以,法国人会劝说林志颖的儿子退出读书比赛。容我猜猜,法国人骨子里透出来的优雅浪漫是否也获益于醉心阅读呢?
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倘若没有“眼到,心到,口到”的约束,怕也只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而收获寥寥吧?
想到这些,我在心里默默祈祷:希望我的猴娃们能爱上阅读,醉心阅读,并能有所收获。
星星之火,悄悄燎原
10月21日,我把我们筹备流动图书馆的经历分享在微信朋友圈后,点赞率不断飙升,勾起了一众大大小小朋友们许多美好的回忆,也激发了许多教育同行和家长们的阅读思考。
一位由中学语文教师转行的资深律师朋友留下长长的感慨: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重阳节到来之际,在朋友圈里弥漫着浓浓敬老爱老气息的今天,一位从教多年的朋友在朋友圈里一则关于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的文章,勾起了我对小学时上我们语文课的老师---谢轩老师的思念。他是我一生当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位老师。我阅读的习惯就是从他上我们课的时候培养起来的,算起来,有三十多年了吧?我现在还记得,为了让我们多读课外书,他骑车走了三十多公里,到县城为我们每个人买回一本书。书买回来后,他要求我们除了看完属于自己的那本,还要与别的同学交换着看,在不到一个学期的时间里,我竟然生吞活剥似的看完了54本书。就这样,在我们懵懂无知的岁月,谢轩老师用他独特的方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通往外界的窗口。我对读书的兴趣,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多年来养成的阅读的习惯,不仅陶冶了性情,开阔了视野,也让我在世事纷纷扰扰中始终保持那份淡定与从容。一生当中,碰上这样的老师,真的是幸运。祝愿我的老师身体安康,诸事顺達。
一位孩子已经上中学的家长这样留言:非常好,我把这个活动提交给三中。(该家长的孩子在广州市第三中学就读)
我的同是从事教育的同学这样建议:建议集中更多的力量,发动家委会,在教室建个超大书柜。2、3千册中外名著“胸中有书心自华”,保证孩子不教也优秀!
我们五(1)班的家长更是表示感激——
小源妈妈留言:给五(1)班最敬爱的玉米老师点个赞,古语云“书非借不能不能读也”,这几天小源一有点空隙时间就在看班里借回来的书,还会和同学换着看,不放过任何机会。其实我们家里很多书,他喜欢的会反复看,我希望他看的却有不少只是粗略地浏览了一下。谢谢玉米老师这么为孩子们着想!
小山妈妈留言:感谢玉米老师为孩子们的付出。当一件事乘以40,它将变得庞大,执行起来需要多少不厌其烦的耐心!
小艾妈妈留言:看了艾艾写的《窃读记》,虽然文笔比较平实,也可看出已经开始爱看书了。相信在玉米老师的影响下也会有阅读习惯的。
更有小妍妈妈和小沂妈妈看完我的分享后激动不已,留言的同时还发了红包捐钱给班级图书馆:“玉米老师,支持你的工作。我发现孩子从班上借来的书特别爱看,自己买没有那份热爱。我支付200元当班费,你来安排购书。超爱你!”“能帮到孩子我很开心!希望孩子们都爱看书。”
…………
意外的收获也在悄悄来临。10月23日,午睡起床后的中队时间,我捧着《最想做的事》,一边看一边慢慢往教室走去,只闻得教室里人声鼎沸,班长在讲台上声嘶力竭地一遍遍喊着:“安静!安静!”我加快了脚步,迈进了教室。原来,中队长正在安排队员们讨论少代会提案,可是,毕竟是猴娃,好动淘气乃天性,辅导员不在,免不了凑热闹、聊八卦、捣个蛋。正待像平时一样动用猴王的威严镇压时,又实在不愿破坏自己看书的美好心情,当下灵机一动,什么也不说,径直站到讲台中间,继续着“醉读”的模样。这一来,猴娃们的喧闹声渐渐变小,八卦的内容也变了:“玉米老师在看书!”“玉米老师看的是什么书?”“玉米老师这本书这么好看吗?”……八卦不出答案,胆大包天的他们又一个跟着一个小心翼翼地靠上来,弯腰弓背,探头伸颈,用尽惹人发笑的姿势探寻书名。嘿,也太小看本猴王了吧!我装作不经意地把封面一折,依旧不动声色地看,再故意配上皱皱眉浅浅笑的表情,惹得众猴一个个急得抓耳挠腮却又无计可施。终于,教室里彻底安静下来了。我合上书本揭开谜底:“这本书的书名是<最想做的事>,刚才我就做了自己最想做的事——阅读,你们也做了最想做的事吗?”孩子们不好意思地笑了。我接着说道,“以后,当你们浪费时间来捣蛋、聊八卦时,我决定用阅读来加倍珍惜我的时间。”说到做到,专科课集队,放学集队,午睡前,我都捧着一本书在旁边静静看着。孩子们心领神会,集队的速度快了,准备午睡的速度快了,用碎片看书的孩子更多了,聊八卦、捣蛋淘气的孩子少了。
窃喜之余,不忘提醒自己,猴娃们的醉读之路才刚刚开始……
一眨眼,我的猴娃们升上初中已经半年有余。记得开学一个月之后,有猴娃打来电话:“玉米老师,您太牛了!现在的我不需要怎么费劲儿,已经是班级里绝对的语文科学霸了!”妙哉,阅读之功不可没啊!相信中学的图书馆会有更多更好的书引领我的猴娃们继续“醉读”之旅。
———end———
玉米老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坚守一线基础教育24年,期间担任小学班主任工作19年。学校教育,看起来是简单的重复,置身其中,你会发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也会发现“这世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些年,我在挫败中成长,在成长中思考,如今回想起来感慨万千。借助简书平台整理分享自己的从教心得,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