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一期校园里持续了大半年的笛声吗?
近日南艳小记者有幸采访了这位吹笛者。
刚好这天傍晚有雨,我和同行者从一期小门进入,沿着主路找寻着,行至艺术楼时,忽闻隐约笛音,袅袅入耳。同行者说“我们就在小雨淅沥中,随音寻人吧”。
到了小湖边,天色渐暗,右边湖水清冽,围合的柳树也显得清瘦,和左边热闹明亮的灯光操场形成鲜明的反差。悠扬婉转的笛声又缓缓传来,越发清晰。往湖对面看,见一剪影立在湖边,做吹笛状,看来就是他了。
终于找到了这位神秘的吹笛者,当他把竹笛从嘴边放下,转身羞赧一笑,不输古时谦谦公子模样。再想到他清脆的笛音,在这夜色阑珊的湖边,微雨拂面,颇有几分古时文人雅趣。
他就是汪玉航,一名来自14级旅游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
他说,自己是在去年实习期间接触到笛子的。初和笛子那么近的接触,便被它的音调音色打动,清脆婉转,抑扬顿挫,余音绕梁,缠绵悱恻。那时便有了个心思,一定要学好吹笛。
汪说,吹笛子的心很热烈,可是自学还是很难的,识谱、换气、手指的操作,这些都是难题。可是既然有了愿望,那就应该尽全力实现啊。于是汪从网上找教程,去图书馆查资料,练习最基础的音调。可是刚开始吹,吹的不好听,声音又大,免不了打扰到别人,惹来一阵埋怨和嘲笑。面对别人的调侃,汪只能笑笑不说话,为了不打扰别人,从顶楼到天台,从宿舍到操场,他走遍各种地方来练习吹笛。心中有苦,可是心中也有梦。
还好天道酬勤,如今的汪玉航已经能熟练吹奏不少曲子了,《夜明》、《长安忆》这些都是他拿手的曲子。在湖畔听着一曲笛音,觉得自己也变了文雅起来,甚至还能揣测下古人吹笛的心境,或惆怅,或欢快。
古时有很多关于笛子、笛声的诗词,如“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再如“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汪也很喜欢中国的诗词,对于这些描写笛的语句则会多读两遍,吟在嘴边的也是笛音。
当问及为何选择了中国传统的横笛,而不是国外的笛子时,汪笑着说,当初喜欢上的就是这柄竹笛子,还有那首笛子演奏的《半月琴》,让我念念不忘。
“自从学习了吹笛,大学生活就充实了很多,每天练笛子也从兴趣变成了习惯,自己在大学里终于做了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感觉很骄傲。”汪如是说道。
汪玉航同样喜欢着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家长给孩子报乐器班大部分首选西洋乐器这种状况,他表示大多家长随大流让孩子接触西洋乐器,觉得能与国际接轨,可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不比西洋乐器差,倘若所有人都去学西洋乐器,那我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乐器真的是无人问津了。
“历史上的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十分重视礼乐,因此出现了很多传统乐器和民族乐器,但是其中有不少乐器如今在中国很少有人提及,却被外人所发扬光大。例如尺八这门乐器,是中国隋唐时期主要的宫廷乐器,尺八虽起源于中国,但从南宋以后一直被日本人传承和发展,20世纪以后,也是通过日本传播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而在它的故乡中国,已经几乎被遗忘了,以至于国际研究领域也习惯性地把尺八归为日本传统乐器,实在是令人痛心!”汪玉航说道,”所以我们应该保护好传承好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关于传统乐器,我们真的要好好继承。”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汪玉航用笛子吹出了古人的情怀,也吹出了自己的梦想与坚持,还有那对传统文化的念念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