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著名玉器专家杨伯达的观点,中国玉文化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神本主义的巫玉”、“人本主义的王玉”和“民本主义的民玉”三个阶段。
中国玉文化的三个阶段
(1)神本主义的巫玉
所谓“神本主义的巫玉”,就是以“神”为主体,结合用玉辟邪的意识,最终形成通过用玉来塑造”神“的方法。这个阶段的玉文化,主要体现在对神灵的崇拜与宗教祭祀活动之中。
例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史前文化出土的神人玉像、玉面像,都体现了先民对于玉的使用主要是为了表达对神灵的崇拜,借助玉来塑造他们意识里面的”神“。
(2)人本主义的王玉
”人本主义的王玉“存在于殷商至汉代,主要表现为帝王与朝廷掌握着生产、使用玉器的大权,玉器被用来巩固皇权体系和满足皇室的物质文化生活。玉器的功能由敬神转变为替帝王服务,佩戴玉饰的等级也成了划分贵族身份的标记。玉的这种”王权象征“在秦汉时期发展到了巅峰,皇帝用玉玺代表国家和王权。到了宋元明清,玉中所附着的王权被逐渐弱化。
(3)民本主义的民玉
”民本主义的民玉“起始于宋代,成行于明清。随着玉石开采量的增大以及制作工艺的成熟,玉器不再那么稀少,逐渐可以满足普陀大众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此时,玉器显示帝王身份与封建等级的功能开始弱化。
从宋代开始,玉器开始走向世俗、走进民间。在玉器商业化的背景下,玉文化的内容发生了很大改变,玉器的实用性和华丽程度有了很大的提升,使用玉、陈设玉、文房玉和把玩玉也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