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了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译文】
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有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
孔子说:“治理具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肃认真对待工作,信实无欺,节约费用,爱护官吏,役使老百姓要在农闲时间。”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后生小子,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离开自己房子,便敬爱兄长;寡言少语,说则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习文献。”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
子夏说:“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爹娘,能尽心竭力,服侍君上,能豁出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可信。这种人,虽说没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
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的也不会巩固。要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主。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
子禽向子贡问道:“他老人家一到哪个国家,必然听得到那个国家的政事,求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道:“他老人家是靠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逊来取得的。他老人家获得的方法,和别人获得的方法,不相同吧?”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死了,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地不加改变,可以说做到孝了。”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有子说:“礼的作用,以遇事都做的恰当为可贵。过去圣明君王的治理国家,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小事大事都做的恰当。但是,如有行不通的地方,便为恰当而求不恰当,不用一定的规矩制度来加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
有子说:“所守的约言符合义,说的话就能兑现。态度容貌的庄矜合于礼,就不致遭受侮辱。依靠关系深的人,也就可靠了。”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而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道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译文】
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有钱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纵有钱却谦虚好礼哩。”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先开料,再糙锉,细刻,然后磨光。‘那就是这样的意思吧?”孔子道:“赐呀,现在可以同步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一件,不能有所发挥。举一反三了。”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别人不了解我,我不急;我急的是我自己不了解别人。”
总结
先学做人
要孝顺、诚信、自省、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逊
再学知识
温故而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