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正应了杜牧的诗,前几天连降大雨,一片烟雨凄迷的景象。但从昨日起,天又放晴,春光明媚。这两种天气,与清明节两种气氛非常契合!
亲人离我们而去,生死别离,阴阳两隔,总会让人哀伤;清明节,我们祭拜已故先人,回忆往昔与亲人在一起的难忘时光,难免加剧对亲人的怀念,倍增切肤之痛。
清明节,又是一个春天的季节,此时漫山遍野万物复初,生机勃勃!更是春游踏青的好时机。偕同家族宗亲一同扫墓,胜似一场出游,给我们生活增添了乐趣。清明节,痛并快乐着,但乐胜于哀!
随着清明节的临近,最近心里颇不宁静。远在他乡的我,因为一些原因不能回老家祭祖而忐忑不安。
时间过的真快啊!一晃一年过去了。一年一次清明节,一年一个轮回。一年时间,足以让通往已故亲人墓地的小路上长起了荆莿,墓地上长满了野草,可能还有一些老祖宗的坟墓因为雨水的冲刷或地壳的运动导致墙体开裂,需要修整一番了。我不能回去,便有劳远在老家的家族宗亲们了。
今年,我的宗亲们将和往年一样,甩膀挥刀,披荆斩棘,跋山涉水,登高望远,直至通达墓地;动锹铲土,斩草除根,平整坟前那一块小空地;添加石块,培植土方,修整加固墓墙,让先人的坟墓焕然一新。
老家桂西北,老人死后土葬,入土为安,是自古至今的传统。也正因为如此,先人的墓地得以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为后人祭拜提供了一个场所。
一直以来,老家人对墓葬很讲究,选址、朝向都要请风水先生来定,村委一般不会干涉,当然,安葬地点不能超过本身集体山林的范围,否则会受到外村的反对。但各村的集体山林都很广阔。因此墓地范围也很大,且村里没有对墓地做一个统一的规划,各户自行选址,墓地东边有,西边也有,南边有,北边也有,较为分散。如以一个村庄为中心,以墓地为点,连点成线,方圆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
墓地分散,无形中增加祭拜的时间和精力。但人们乐此不疲。墓地再偏,再远,再高,都要无一例外地祭扫。我们家族每年祭拜的坟地加起来有20多处,近则1公里,远则8公里。
祭拜老祖宗,一般都是一个家族一起行动。祭扫的时间安排在小孩放假这几天,不影响小孩上学。整个家族先是提前互相通气,然后集中安排在一天内完成。
祭拜老祖宗的物品,家家户户要提前准备好,有纸钱、香火、烟酒、糯米饭,粉蒸肉,小香猪,鸡,等等。祭奠的食品堪称美食!这主要得益于各位大妈大嫂的精心制作!多年的传统由她们传承!
首屈一指的是糯米饭,其做法是,提前一天用散发着扑鼻香气的几种野花和糯米浸泡,糯米因鲜花汁的润泽而变得五颜六色,也更加醇香。祭祖的当天早上,再把泡过的米放入锅里,在米的上方放入和过粉的鲜肉,然后用大火蒸,一个小时后即可揭锅。糯米的香味、鲜花的香味、粉蒸肉的香味交杂在一起,让人垂涎三尺。儿时物质匮乏,清明节能吃上糯米和粉蒸肉是一大享受,内心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清明节的到来。
每年扫墓,由家族中一至两位年长者,带着我们后辈,三四十人不等,浩浩荡荡地向墓地开拔而去。祭扫当天,每到一个墓地,我们先是对其进行整修,然后用一根竹子在墓地上方圆顶处插一道白幡,再供上祭品,祭拜,走之前,放几挂鞭炮。
这几道程序每道都不能少,尤其是插上的那一道白幡非常重要,有白幡就意味着这个墓地有主。如果当年的清明节已过,某个墓地上没有白幡,说明这就是无主墓了。既然是无主墓,那就得不到当地人的重视,久而久之,它就会更加破败和荒凉,甚至遭到牛羊和过往行人的践踏,履为平地了。
很多坟墓平时掩映在林地和草丛中,如果不留意,根本就发现不了。而经过清明节的祭扫,坟墓得以重见天日。那插在坟地上的白幡,更是向人们昭示它的存在。清明节过后,山坡上、林地里,一片风吹幡动的景象,片片白幡向世人告示,这是已故先人的领地,不要侵犯!不能侵犯!春天,刚插上的白幡,与周围的繁花似锦相搭配,映衬了这个独特的季节,增添了春天的气息!
墓碑上不仅刻上安葬在此先人的姓名,还刻上他前后几代人的姓名,后人通过辨认,知道了祖先是谁,是从哪里来的,又到哪里去的。扫墓,祭祖,便是人们认祖归宗的一种方式,是人们对祖先的一种体认。
记忆中,我上小学三年级那一年,祭扫坟墓有了意外收获。当时,我正在一条小水沟洗手,水沟离一个老祖宗的坟墓六米多远,洗着,洗着,我无意中看到沟沿的黄土上漏出半截硬币模样的东西,我伸出手把它拔了上来,原来是一枚铜钱,惊喜之下,我大喊一声:“钱,有钱呐!”闻声而来的几位堂哥和我一起加入挖钱的行列,我们用木棍使劲地往下挖,竟然挖出几十枚。清洗完毕之后,只见铜钱上赫然印着“光绪通宝”四个字!这让我们兴奋不已,真是一笔意外之财!
是当年陪葬的铜钱遗落在此?还是先人有意在此埋下?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原来此处没有水沟!后来经过岁月的陶洗,地形的变动,由山上流下的水流改道流经此处,冲出了一条沟渠,片片黄土被水带走,使得铜钱重见天日。
从那以后,每年过清明节,铜钱是个让人避不开的话题,我们也渴望着再来一次与铜钱的撞脸。
有些墓地安葬在僻静的山谷中,需要我们步行很远的距离;还有的安葬在山上,需要我们勇攀高峰。
我们家族有位老祖宗的墓地就建在半山腰上,海拔近500米,山势陡峭。
据说,这位老祖宗是个寡妇,丈夫去世以后,没有改嫁,含辛茹苦把儿子养育成人。她的小孩也很争气,长大后成了名震一方的乡贤。
她去世后,他儿子斥巨资修建了一座坟墓。
当年,为了修建这个墓地,一大批工匠聚集于此,开山凿石,用青石铺就,修建了一条山路,拾级而上。然后在半山腰一处劈出一块80多平方米的空地,将老祖宗安葬于此。还在山底通往山上的必经之处修建一座石墙,以增强墓地的庄重感。远远望去,她的墓园就象一个城堡。
正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让老祖宗的墓地成为一处胜地,每年我们都怀着敬仰的心情来此瞻仰她。
每次来,我们几个后生都买下大如3号电池的鞭炮,在她墓园燃放,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响彻山谷,回音重重,不绝于耳。更有甚者,点燃之后,将之扔向空中,冒着青烟的鞭炮先是在空中划出一条美丽的弧线,紧接着,“嘭”的一声,天女散花,火药与纸屑四溅。
随着每一声巨响,我们年轻人就应和呼叫,让人开心不已。鞭炮爆炸之处,迅刻间形成一个由青烟组成的圆圈,在空中飘荡,腾云驾雾般地慢慢扩大,几分钟后随风飘散,好似画家在天空中绘就的一幅美丽画卷。
谁扔的鞭炮高,谁的鞭炮爆炸以后形成的圆圈多,成为后生比拼的一种方式。
以前,每次扫墓,一家人都是徒步而行,而今,农村的生活有了更大改善,好多家庭都有了自家车,能开车直达的,一般都会开车去,这样也节省了很多时间。
祭扫结束回到家,一个家族的人就在一起聚餐。这些年,人们外出务工增多,亲戚难得一聚。而清明节就是亲人团聚的一种方式,远在千里之外的游子都要赶回来。许多嫁到外村、外地的女子也利用清明节的机会回娘家,和大家一起祭祖,这更增添了节日气氛。清明节成为维系血亲的一条重要纽带。
这几十年,我由儿童成长为少年,青年,中年,而身边至亲至爱的几位亲人也逐渐老去,直至归西。最早的是奶奶,其次是爷爷,然后是大伯父。年方49的舅舅于2004年1月不幸早逝!2005年11月,远在湖南的岳母溘然离去。徒留我们后生悲痛与追忆。
此时此刻,鞭炮声在耳边响起,我仿佛看到家族宗亲们打起装束,肩扛手提众多祭品,向着山林深处出发。这更引起了我对故去亲人的思念!心情可用苏老先生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和李太白的“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来形容。
待明年,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我定会收拾一身行囊,踏上返乡的列车,加入祭拜老祖宗的队伍中,逐个到故去亲人的墓前祭拜,以抚慰内心深处的愧欠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