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篇起大明王朝将逐渐走向没落。
第1-9章写明神宗朱翊钧在位期间的故事,年号万历。
张居正死后初期,明神宗尚能保持对朝政的兴趣,在位期间有东林党争、国本之争等重大事件,对外有朝鲜之役与萨尔浒之战。万历一朝成为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期。国本之争主要围绕着皇长子朱常洛与福王朱常洵。明神宗迟迟不立太子,令群臣忧心如焚。直到1601年,朱常洛才被封为太子,朱常洵被封为福王。但是福王迟迟不离京就任藩王。直到梃击案发生,舆论对郑贵妃不利后,福王才离京就藩。明神宗于国本之争对大臣极度不满,自1587年后,就开始连续不上朝作为报复,仅处理一些重要事件。自1588年后,早朝也经常看不到他,整日在深宫中不理政事。
明朝的言官真是“严管”啊,皇帝想立个太子都立不成,最后不得以听从了言官的建议。看来在明朝即使是贵为皇帝也不是能够为所欲为啊。
东林党源于顾宪成组办的东林书院。东林党争起因是内阁缺人,顾宪成极力主张颇有政绩的淮扬巡抚李三才入阁,结果被反对李三才入阁的势力抹黑漫骂,东林党因此兴起,朝中其它各党便集中火力攻击东林党。阉党专权后,东林党更受到严重打击,直到崇祯年间东林党才重新被启用。
由于明神宗不理朝政,缺官现象非常严重。1602年,南北两京共缺尚书三名,侍郎十名;各地缺巡抚三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六十六名,知府二十五名。明神宗委顿于上,百官党争于下,明廷完全陷入空转之中。官僚队伍中党派林立,互相倾轧,如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等名目众多,但其所议议题却不是如何改良朝政,只是人事布局而已。在东北,由于深受明神宗信任的辽东总兵李成梁后期腐化堕落,大肆谎报军情,骗取军功封赏,军事打击目标上偏袒努尔哈赤势力,致使明末边患严重,并最终导致清朝入主中国。因此《明史》言:“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在军事方面,万历朝以万历三大征最为功勋卓著,三战皆胜以巩固明朝边疆、守护朝鲜王朝,但也消耗了明朝国库存银。1617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反明,两年后在萨尔浒之战中大败明军,明朝对后金从此转为战略防御。
官与吏
事实上,明代的公务员,并非都是政府官员,它分为两种:官与吏。 参加科举考试,考入政府成为公务员的,是官员。就算层次最低、底子最差的举人(比如海瑞),至少也能混个县教育局长。 可问题在于,明朝的官员编制是很少的,按规定,一个县里有品级,吃皇粮的,只有知县(县长)、县丞(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几个人而已。 而没有品级,也吃皇粮的,比如教谕(教育局长)、驿丞(县招待所所长),大都由举人担任,人数也不多。在一个县里,只有以上人员算是国家公务员,换句话说,他们是领国家工资的。然而一个县只靠这些人是不行的,县长大人日理万机,无论如何是忙不过来的,所以手下还要有跑腿的,偷奸耍滑的,老实办事的,端茶倒水的。 这些被找来干活的人,就叫吏。 吏没有官职、没有编制,国家也不给他们发工资,所有收入和办公费用都由县里解决,换句话说,这帮人国家是不管的。 虽然国家不管,没有正式身份,也不给钱,但这份职业还是相当热门,每年都有无数热血青年前来报考,没关系还当不上,也着实吸引了许多杰出人才,比如阳谷县的都头武松同志,就是其中的优秀榜样。 这是因为在吏的手中,掌握着一件最为重要的东西——权力。 一般说来,县太爷都是上级派下来的,没有根基,也没有班底,而吏大都是地头蛇,
第10章写明光宗朱常洛在位期间的故事。
1620年,明神宗驾崩。其长子朱常洛登基,为明光宗,明光宗仅在位一个月,八月二十九日,又因服用李可灼的红丸,九月一日五更时猝死。明熹宗继位,改元天启。
宦官的等级
宫里,能被称为“太监”的,都是宦官的最高领导,太监以下,是少监,少监以下,是监丞,监丞以下,还有长随、当差。 当差以下,就是火者了。
第11-20章写明熹宗朱由校在位期间的故事,年号天启。
明熹宗早期大量启用东林党人,加剧东林党争,明熹宗因此对朝政失去耐心,魏忠贤趁机干预政治,拉拢齐楚浙党,号为阉党。1624年后,阉党把握朝政,魏忠贤擅权跋扈,爪牙遍布全国,并大肆打击东林党,借“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为由,唆使其党羽伪造《东林党点将录》上报朝廷,1625年明熹宗下诏,烧毁全国书院。大量东林党人入狱,甚至处死,天启年间的朝政混乱导致内忧外患加剧。
1626年北京西南隅的工部王恭厂火药库发生王恭厂大爆炸,造成2万多人死伤。当时东北方的后金逐步占领辽东地区。1626年,努尔哈赤率军攻打宁远,明军在袁崇焕的指挥下凭借坚城固守抗敌,最终击败后金军,并击伤努尔哈赤,史称“宁远大捷”。不久后,努尔哈赤死去,其子皇太极即位。
三法司
三法司,即是明朝的三大司法机关:大理寺、都察院、刑部,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司法部、监察部、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等若干部门。
忠臣杨涟之死
天启五年(1625)七月二十四日夜。 许显纯把一根大铁钉,钉入了杨涟的头顶。 这一次,奇迹没有再次出现,杨涟当场死亡,年五十四。 伟大的殉道者,就此走完了他光辉的一生! 杨涟希望,他的血书能够在他死后清理遗物时,被亲属发现。 然而这注定是个破灭的梦想,因为这一点,魏忠贤也想到了。 为消灭证据,他下令对杨涟的所有遗物进行仔细检查,绝不能遗漏。 很明显,杨涟藏得不好,在检查中,一位看守轻易地发现了这封血书。 他十分高兴,打算把血书拿去请赏。 但当他看完这封血迹斑斑的遗言后,便改变了主意。 他藏起了血书,把它带回了家,他的妻子知道后,非常恐慌,让他交出去。 牢头并不理会,只是紧握着那份血书,一边痛哭,一边重复着这样一句话: “我要留着它,将来,它会赎清我的罪过。”
三年后,当真相大白时,他拿出了这份血书,并昭示天下。 如下: 〖仁义一生,死于诏狱,难言不得死所,何憾于天,何怨于人?唯我身副宪臣,曾受顾命,孔子云: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持此一念终可见先帝于在天,对二祖十宗于皇天后土,天下万世矣! 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于我何有哉!〗 他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不知道死后何人知晓,不知道能否平反,也不知道这份血书能否被人看见。 毫无指望,只有彻底的孤独和无助。 这就是阴森恐怖的牢房里,肋骨尽碎的杨涟,在最为绝望的时刻,写下的文字,每一个字,都闪烁着希望和光芒。 拷打、折磨,毫无人性的酷刑,制服了他的身体,却没有征服他的意志。
无论何时,他都坚持着自己的信念,那个他写在绝笔中的信念,那个崇高、光辉、唯一的信念: 〖涟即身无完骨,尸供蛆蚁,原所甘心。 但愿国家强固,圣德刚明,海内长享太平之福。 此痴愚念头,至死不改。〗
有人曾质问我,遍读史书如你,所见皆为帝王将相之家谱,有何意义? 千年之下,可有一人,不求家财万贯,不求出将入相,不求青史留名,唯以天下、以国家、以百姓为任,甘受屈辱,甘受折磨,视死如归?
我答:曾有一人,不求钱财,不求富贵,不求青史留名,有慨然雄浑之气,万刃加身不改之志。 杨涟,千年之下,终究不朽!
杨涟之死看得我义愤填膺,不停地扼腕叹息。明朝这种腐朽的政治制度,不被打败才怪呢!所有的生杀大权都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而皇帝也是人,不可能面面俱到,碰到一代明君还好,要是碰到明熹宗朱由校这样的昏君只能导致奸臣当道,党争不断,言官们在乎的并非事情的对与错,而是这件事对自己是否有利,对方是不是自己的人。这种腐朽的政治制度必然会崩塌!!!
作者对东林党的评价
三十年前,面对黑暗污浊的现实,意志坚定的吏部员外郎顾宪成相信,对的终究是对的,错的终究是错的。于是他决心,建立一个合理的秩序,维护世上的公义,使那些身居高位者,不能随意践踏他人,让那些平凡的人,有生存的权利。 为了这个理想,他励精图治,忍辱负重,从那个小小的书院开始,经历几十年起起落落,坚持道统,至死不渝。在他的身后,有无数的追随者杀身成仁。 然而杀身固然成仁,却不能成事。 以天下为己任的东林党,终究再无回天之力。
其实我并不喜欢东林党,因为这些人都是书呆子,自命清高,还空谈阔论,缺乏实干能力。 小时候,历史老师讲到东林党时,曾说道:东林党人并不是进步的象征,因为他们都是封建士大夫。 我曾问:何谓封建士大夫? 老师答:封建士大夫,就是封建社会里,局限、落后,腐朽的势力,而他们的精神,绝不代表历史的发展方向。 多年以后,我亲手翻开历史,看到了另一个真相。
所谓封建士大夫,如王安石、如张居正、如杨涟、如林则徐。
所谓封建士大夫精神,就是没落,守旧,不懂变通,不识时务,给脸不要脸,瞧不起劳动人民,自命清高,即使一穷二白,被误解,污蔑,依然坚持原则、坚持信念、坚持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他们坚信自己的一生与众不同,高高在上,无论对方反不反感。
坚信自己生来就有责任和义务,去关怀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无论对方接不接受。
坚信国家危亡之际,必须挺身而出,去捍卫那些自己不认识,或许永远不会认识的芸芸众生,并为之奋斗一生,无论对方是否知道,是否理解。
坚信无论经过多少黑暗与苦难,那传说了无数次,忽悠了无数回,却始终未见的太平盛世,终会到来。
在我看来局限、落后,腐朽的是政治制度,而东林党人是在这种政治制度里希望做好事的一群人,起码他们有自己士大夫的底线,比魏忠贤的阉党不知道高出多少个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