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时候,突然想看杨绛先生的书。应该是那天起,同事给了我一本《我们仨》,觉得眼熟,拿回家一看,自己家有一本一模一样的书在家里书架躺着呢。。。那一刻,心底真是无比的羞愧。
有一天,我终于成为了曾经的我鄙视的人。
《杂文与杂忆-1933-1990》
最喜欢的,是开首的几句诗:
我双手拷着
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这是十九世纪英国诗人W.S Landor的诗,杨绛翻译)
这诗那么美,那么温暖,一下子仿佛击中了我的心。也更增加了我看书的兴趣。
原本想着随手翻翻,可是,有些文字就是有这等魔力,让人不忍放下。越读越想读,越看越向往。一天不到的时间,这本小书就翻完了。
文章选取的范围很广,写作时间更是跨了近半个世纪。倘若用心体会,能感觉到写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迥然心态。于我,我更喜欢杨绛年老后的风格,随性,淡漠,似乎与世无关,可是,笔下却又分明是油盐柴米的世俗人生。
1990年,杨老年近古稀,可是她的文章一点也不说教,我本欲抄下一些警世人生的句子来警醒自己,却发现偶尔所得,也是谦虚的自我 反省,如P69的一小段。。。人的那点灵光也微弱得只够我们惶惑地照见自己是多么的愚昧。人的智慧自有打不破的局限,好比猫儿的聪明又它打不破的局限。。。
又如《听说的艺术》。。。我们如要把自己摩擦得海绵一般,能尽量收缩,就需要很高的修养。。。咱们的自我往往像按在盒子里的弹簧人儿,忽然会哇的探出头来叫一声:“我受不了你”。。。这篇文章成于四十年代,作者正是三十有加的我这般的年纪,文风颇有几分顽皮,有些许《围城》的味道。
《收脚印》,据说是杨绛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内容是进入中阴身的人回首往事的一篇散文。文风阴阴戚戚,文字不失美感,可是读来让人不由自主一阵汗毛直立。很难理解当时22岁的杨绛怎么会写出这样的文字,又怎么会想到从这个角度写这样的文字。。。。。
《我们仨》
这本书的名气,在国内应可媲美《傅雷家书》,里面的对女儿圆圆的爱,那股深深的眷恋,相信为人父母者,读之感同身受。
我最爱看他们留学牛津那一段生活。和平年代,单纯简单,做自己喜欢的事,有爱人陪伴,一起感受探索这个广阔的世界。夫复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