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是一个密不透风的世界,里面的人往往是利益勾连、福祸与共,以信守相互忠诚而聚集在一起。但套利者伊万·布斯基和投资银行家马丁·西格尔是例外,成为被执法者撕开的缺口。他们对执法者的坦白和合作,最终拖出“垃圾债券大王”迈克尔·米尔肯(Michael Milken)这条大鱼。华尔街日报记者James B.Stewart的《Den of Thieves》完整描述他们如何相互勾结利用内幕消息操纵股市,以及执法者如何历时四年费尽周折将他们绳之以法的故事。日前,特朗普对米尔肯予以特赦,我又翻出此书。当初读《Den of Thieves》时,我颇为震惊:米尔肯一己之力竟然可将当时的美国金融市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米尔肯到底有多大影响,从哈佛商学院教授塞缪尔•海斯的话中可见一斑:“我脑子里,能想到的唯一可与米尔肯相提并论的人物是约翰•皮尔庞特•摩根一世。”《Den of Thieves》所述的这起案件,直接导致了美国新证券法的出台,间接地引发了1987年美国股市的崩溃、储贷协会危机以及1989年的日本股灾。很难想象,一个金融犯罪案件可以有如此深远的影响。而米尔肯处于这一张操控、欺诈和欺骗的网络中心,并于1990年被判入狱。
二十多年来,米尔肯个人形象中的“垃圾债之王”、“贪婪”、“金融罪犯”等标签正慢慢消退。事实上,为米尔肯辩护的人一直都坚持认为:考虑到他早期的金融创新给美国经济带来的巨大好处,米尔肯的罪行只是小过失。有意思的是,在白宫宣布特赦的声明当中,米尔肯被称为“美国最伟大的金融家之一,是在公司金融领域使用高收益债券的开拓者”。特朗普更是称米尔肯“为这世界做了难以置信的工作。他遭受了巨大的苦难。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非常巨大,但是他还是完成了难以置信的工作”。
米尔肯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看来,难以好坏定论。时任《商业周刊》总编辑斯蒂文•谢帕德指出,1980年代是一个非同寻常的、肮脏的时代,即所谓的“贪婪的十年”(Decade of Greed)。毋容置疑,米尔肯是这时代贪婪欲望的代言人。用米尔肯自己的话说:奔着钱去的嘴脸,不是罪过,而是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