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周以前,孩子们就纷纷问“老师,今年万圣节有什么活动”,低年级的孩子更直接,“老师,我下周要穿超人衣服来上学”……
其实,“万圣节”(准确来说搞活动的日子是万圣节前夕Halloween)向来是个非常有争议的节日。即使是在英语国家,都有相当不同的过法:在英国,学校一般不举行活动,孩子们晚上化了妆提个小桶去邻居家讨糖,南瓜灯亮着的家庭表示准备好了糖果;在美国和澳大利亚,学校和各种团体都会举行大型活动,据说在美国还会组团去各大商店门口讨糖……教会则刻意不过这个节,他们会邀请人们一起过“收获节”,并明文表态No costumes(不带装扮)。
而“万圣节”的起源,也是众说纷纭。凯尔特起源的说法更接近于收获节的庆祝、冬夏年节更替和自然宗教对往生者的祭祀(因此它其实是“万鬼节”);古罗马人在11月1日也有一个节日,是向果树女神波莫娜表示敬意的,比较接近收获节的意义;在一神论的宗教起源说法中,则更注重纪念伟大人物。
但总的来说,这个节日在大众中越来越流行了。原因很复杂,商业推手和从众心理可能是主要因素。它开始形成为一种新的娱乐和社交传统。国内的许多学校尤其是国际学校也会把Halloween过得很隆重。
那么,我们是怎么对待Halloween的呢?
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在全人之美的英语课程中,节日文化是课程的一部分。既然Halloween是英语世界的重要节日,那么我们将会有相关的课程,用来理解这个节日的文化。在这一周的晨诵课、阅读课和电影课中,换成相关的歌曲和内容,不同的级段会有不同的深度(到达更高年级时,审辩它的流行原因和传播影响也会成为课题)。
同时,在活动上,我们既不排斥、也不跟风。为什么不排斥?因为活动是感受文化的方式之一,它是课程的一部分;同时,不同于大部分的节日,这个节日有它的独特性,孩子们对装扮和游戏有一定的渴望。为什么不跟风?因为我们并没有那个文化的根,何况在英语国家本身也有多种多样的过法;同时,我们并不缺乏快乐,在全人之美课程中,有定期的画展、每两周一次的小桥音乐会,每学期每个班一场中文童话剧、如果班级积淀足够的话还会有英语童话剧……
因此,英语组决定搞一个小型活动。孔子所说的“乐而不淫”(指的是“快乐但不是没有节制的”)就是我们理想的状态。经过讨论,我们最终敲定了方案:不必大肆操办,利用英语课的时间就足够了。学校里平时被孩子们誉为“童话小镇”的小木屋区就是最佳地点,当天命名为Town of Halloween。老师们精心准备适合低段和高段的英语游戏,孩子们需要参与游戏才能得到糖果,在游戏中的获胜者还能额外得到一张卡片,不同的卡片可以兑换不同的奖品……正如前来参与的蝴蝶老师所感受到的那样,“我们不过万圣节,只是上一节精心准备的英语课”——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