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儿三岁后变得很爱问问题,简直就是“十万个为什么”,我恨不得自己是本百科全书,她的问题通通都能给出权威答案。可是我不是,回答不上的时候又不能跟她说别问了,怕挫伤她的好奇心,可是她一路打破砂锅问到底,到底该怎么对付呢?
比如,有一次她吃饭的时候突然问道:“为什么脸蛋和鸡蛋不一样?”我说:“因为它们长得不一样。”她紧接着又问:“那为什么脸蛋也是(叫)蛋呢?”我一时被问住了,她才三岁多,怎么解释比较好让她懂呢?当她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难,我也开始思考怎样培养孩子好奇心的问题来。
市面上常见的培养好奇心的方法,是首先强调不要压制孩子的好奇心,不要对孩子的问题不耐烦,然后提供更多的新鲜刺激,给他们自由探索的机会等等。
这些当然也很好,可是我倒认为,好奇心的特点不仅仅是强烈的求知欲,更重要的是求知的动机。比如孩子为了应付考试到处查资料就不是真正的好奇心,而只是迫于外在动机去搜集信息,这个目的达到之后很可能就失去好奇心了。
所以我们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对求知这个过程本身感兴趣。让他们觉得探索世界是件很酷很好玩的事,至于这件事本身是什么反而没有那么重要。
关键不是这些问题,而是让孩子喜欢问这个问题的过程。我回答问题一般有以下三种方式:
1
有些问题不知道答案就直接承认。比如上面提到的“脸蛋为什么也叫蛋?”我当时一时想不出怎么解释就直接回答:“哎呀,这个妈妈也不知道。”不用担心这会损害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高大形象,这是在给孩子传递一个信息:哪怕是爸爸妈妈“这么厉害”的人也有很多东西不知道,而且敢于承认自己不知道,这样她就不会担心别人会笑话她的好奇:“你这个都不知道啊?”,以至于她不懂装懂,或者有问题也不去找答案,那就是损害她的好奇心了。
2
当然,后来我发现可以从感觉这个角度解释那个问题,于是我带着她一起去找答案。
那天吃完饭后,我煮了一个鸡蛋,然后剥了皮,对女儿说:“你摸摸鸡蛋,再摸摸脸,感觉一下。你觉得它们有什么一样的吗?”
她照做了,说:“很暖和。”
“还有呢?”
她不做声,一直想。
我问“光滑不?”
“嗯,光滑。”
“你再按一下。”
她按了一下,说“软的,还弹弹的。”
“脸蛋弹不弹呢?”
她又按按脸,说“弹。”
最后我说,“对啦,因为脸跟鸡蛋一样光滑,也有弹性,所以我们喜欢把脸叫做脸蛋。”
她夸张地点点头,像个大人一样说:“哦,原来是这样的呀!”
我的解释不一定很好,但是重要的是这个找答案的过程。所以,对于我们不好解释、或者不懂的问题,正好鼓励孩子自己去找答案(家长一起参与),比如到网上查查资料,这样他不仅对这个知识点印象更深,更重要的是他可以从这个过程中收获成就感和满足感,以后就更喜欢遇到问题自己去找答案了。
3
还有一类问题是没有确切答案的,比如我女儿听过《小鸡球球系列》的故事,那里面猫头鹰是好的,还听过《好饿的小蛇》,她觉得蛇很可爱,但是《神奇的食物链》里猫头鹰吃蛇,她就问我:“猫头鹰是好的还是坏的?”我故作思考状,然后把这个问题扔回给她:“你觉得猫头鹰是好的还是坏的呢?”她想了想说,“猫头鹰有时候是好的,有时候是坏的。”我解释说,“嗯。其实你看,猫头鹰抓到蛇了,蛇求它不要吃它,但是猫头鹰说如果不吃蛇,它就会饿死。所以猫头鹰吃蛇是为了不饿死自己。”她还有点不解,无奈的说,“好吧。”对于三岁多的孩子,也许还不懂丛林法则,但是至少她也知道有些动物有时候是好的,有时候是坏的,好坏没有绝对之分。有时候把问题反问回去也是锻炼孩子独立思考的好机会。
如果想让孩子喜欢上探索未知的世界,这三种回答问题的方法我们都可以灵活使用,比如我们知道答案时,也可以不直接告诉他,可以跟他先讨论讨论,激发他自己想出答案。
有些家长有个误区,以为培养好奇心就是鼓励孩子问问题,但那只是第一步,问问题的目的是思考和找答案,最重要的是让他知道他有思考和找答案的能力,然后享受这个过程。
总之,让孩子知道问问题很好玩,问一个问题,然后自己又能找到答案实在是太酷了,这才是培养好奇心的正确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