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蚁人》的热映,这位身体可大可小的超级英雄顿时成为观众茶余饭后的谈资,电影有很多亮点,比如昔日“烂仔帮”主力保罗·路德化身超级英雄,与复联成员猎鹰PK,身手敏捷不失逗比本色。飞贼组极为抢镜,墨西哥小哥迈克尔·佩纳的小咖秀段落让人笑掉大牙。而电影最引入瞩目的就是借助如今的技术手段将微缩世界的概念呈现在银幕上。
影片的理念就是要让微缩世界显得与我们眼前的世界迥异,但又不失真实感,也就是所谓的“微观视角”。这样特殊的视角在影史上并不是特别广泛,因为这类电影对技术的要求很高,展现方式很困难。下面我们就围绕着《蚁人》的相关故事,来盘点一下影史上那些著名的微观视角电影。
第一部分 复联的“老爹”为何姗姗来迟?
1、马甲侠的黑历史
作为复仇者联盟的元老,蚁人同学姗姗来迟实则有些可惜,要知道,《复仇者联盟2》中的大反派奥创在漫威漫画中可是蚁人亲手制造的。为什么要把漫画中复联初代成员之一被剔除出队呢?难道是由于蚁人的名气不够大,还是在于不想让初代复联中同时拥有两名生化学家(蚁人与绿巨人)?如下细细分析。
▲皮姆博士
蚁人原名汉克·皮姆,是一名生化学家,网友送绰号“马甲侠”。
▲蚁人
最早,皮姆博士发现了一种微形原子可以将身体缩小至蚂蚁体积然后可以还原回正常人体积,命名为“皮姆粒子”,其后他极力研究蚂蚁并做出了一个可以跟蚂蚁沟通的电子头盔成为可以自由缩小及控制蚂蚁的蚁人。
▲巨化侠
漫画中,蚁人与自己的妻子黄蜂女一同被钢铁侠招募加入初代复联,结果随着一段相处之后,蚁人发现自己能力要比美国队长、雷神等人差得很远,于是致力于“皮姆粒子”的逆向研究,可以把自己放大100倍,结果变不回来了,因此蚁人变成了巨化侠(Giant-Man),最终被迫离开复联。
▲巨人歌利亚
后来利用药物将自己的身体控制在巨化侠与正常人之间的水平,大约3米多高,回到复联后用了个新名字叫做巨人歌利亚(Goliath,后来这个名字成了公用,包括鹰眼在内只要谁使用了蚁人的药物增大后用这个名字)
▲黄衫侠
由于在复联中缺乏成就感,加之研究压力,最终导致皮姆博士精神分裂,精分后的博士化身黄衫侠(Yellow Jacket),以残暴的手段打击犯罪,声称自己杀了蚁人,并强迫黄蜂女与自己结婚,后来在黄蜂女的帮助下恢复了理智。
▲“家暴侠”
还有一则趣闻,由于蚁人在战斗中失误,遭到美国队长等人的指责,在面临复联内部的审判之前,蚁人想出一招苦肉计,打算造一名机器人去攻击复联成员,然后自己跳出来击败机器人以证明自己的能力,但被黄蜂女发现导致计划失败,让蚁人黑上加黑。愤怒的蚁人还打了妻子,最终导致与黄蜂女离婚,此段内容后来被网友送了一个新马甲——家暴侠。
▲黄蜂侠
后来黄蜂女在秘密入侵事件中牺牲,皮姆思妻过度,穿上了妻子的马甲,变成了黄蜂侠。
▲奥创的父亲
不要忘记,蚁人还是奥创的制造者,他让奥创管自己叫父亲,结果后者暴走,把蚁人打成失忆,最终奥创险些毁灭地球。
看到这里,明白漫威电影宇宙里为什么要把蚁人的亮相往后延期了吧。因为这货黑历史太多,马甲太多,皮姆的几个身份都代表了他性格中的不同方面,如科学家,冒险家等等,但改编起来实则不易。
2、电影版的二代蚁人
电影版最终出炉时,观众发现蚁人从初代的皮姆博士变成了斯科特·朗,并且极大的删减了原著漫画里蚁人的马甲,比如由迈克尔·道格拉斯饰演皮姆博士在电影中老老实实当他的博士,把蚁人的马甲交给了徒弟斯科特·朗,黄衫侠的马甲交给了大反派达伦·克罗斯(原著中这位只是一个通过心脏注射器会改变肌肉属性的反派富豪,有点像绿巨人的感觉),黄蜂女在电影中只是在皮姆的回忆中露脸,而且电影彩蛋中显示,黄蜂女新马甲交给皮姆的女儿霍普,后者将在2018年的续集《蚁人与黄蜂女》中披挂上阵。
3、原子侠有话要说
说到蚁人,不得不提漫威老对手DC公司的原子侠,蚁人这个角色创建于1962年,但原子侠的出现要比蚁人早22年。也不能说漫威抄袭DC,因为在美漫发展史上,两家公司的角色就是互相借鉴,此乃老生常谈。尽管在超级英雄能力方面“互通有无”,但在故事发展脉络上,都各自沿着自己内部的核心趋势而发展,并无相同之处。
原子侠原名艾伯特·普拉特,是一个体弱多病,身高只有1米55的小个子,最初他不会变小,只是一个接受了拳击训练,并带上头套行侠仗义的五短身材。但再一次任务中,受到辐射的影响,变成了真正的“原子侠”。与蚁人不同的是,原子侠并不能将身体变成巨人,只能变小,也不能与蚂蚁交谈。但原子侠并非浪得虚名,身体几乎可以无限变小,最小可以达到原子级别。
在美剧《绿箭侠》第三季中,原子侠首次登场,与绿箭侠、闪电侠共同战斗,未来剧集会有着更多精彩的表现。
第二部分 小小的世界也有大大的精彩
在《蚁人》这部电影,对于微观世界的展现是最大的看点。关于微观世界的展现在电脑特效的帮助下,达到了非常理想的视觉效果,而且由于蚁人可大可小的特殊性,不断在正常与微观之间切换,结合周围场景与主观镜头的运用,造成了一种视觉上的差异,观众会发现蚁人正常时是部冒险片,而缩小时就变成灾难片,给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
然而,除了《蚁人》之外,影史还有不少电影聚焦微观世界的展示,包括去年登陆内地的动画片《昆虫总动员》、《亚瑟王国历险记》以及大名鼎鼎的《玩具总动员》等等,但这些同样微观视角的作品,所突出的理念也是不尽相同。
1、小玩具勇闯大世界
《玩具总动员》VS《晶兵总动员》
说道微观世界,就不得不提皮克斯经典动画《玩具总动员》。从1995年开始,皮克斯让玩具活了过来,也让3D动画电影驰骋大银幕。
电影充分发挥了小小玩具与大大世界的这样极具反差的视角,家中的壁橱、屋外的草坪、游乐场、马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场所在玩具的眼中,变成了一个个不可逾越的高山和长途跋涉的旅程。微观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差异,电影充分体现了什么叫做“认知决定思维”。随后在电影的两部续集中,这样的理念更加深刻,我们在电影中看到了《飞越疯人院》、《越狱》和《千里寻主记》的影子,在狭小的仓库与下水道中的冒险,对于胡迪与巴斯光年来说,好比横跨一个个浩瀚无垠的星辰宇宙,主人一次搬家,就让玩具们进行一次跋山涉水的迁徙。电影的世界观是正常尺寸的,但所展现的视角却是微观级别的。更让我们设身处地的从玩具角度,回忆起我们对曾经存在事物的责任,以及孩提时的情怀。
在另一部有关玩具主题的电影,1998年的《晶兵总动员》中,就缺少了上述世界观差异的特点。本片只是以一群被装了军方芯片的12寸人偶为主角,智能玩具小战士差点酿成大事故,一部非常简单的儿童电影。不过该片对微观世界的描述却是在《蚁人》出现之前最好的一部。小小的人偶以微观的视角在我们的生活场景中发生的战斗,在特效大师斯坦·温斯顿出神入化的特效之下,最后一场大战把一堆小家伙之间的战斗居然能拍得如此激烈火爆,也是电影最大的亮点。
2、丛林冒险模式
《亲爱的,我把孩子缩小了》VS《昆虫总动员》
将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进行放大,进而成为整部作品的世界观,这种局部放大的效果在1989年的奇幻电影《亲爱的,我把孩子缩小了》中体现的淋漓极致。
这部由《勇敢人游戏》、《美国队长》的导演乔·庄斯顿执导的作品,奇思妙想的将一部冒险动作片的模式放置在了一个草坪之内,让意外被缩小的主角穿越其中,小小的草坪在后者眼中就成了充满危险的丛林。电影对于微观与现实的对比乏善可陈,只是借用了缩小的噱头,微不足道的昆虫变成了凶猛硕大的野兽,原先稀松平常的东西都瞬间变成了巨型障碍、割草机成为主角的噩梦,电影展示了一个类似于外星世界的丛林探险,其实只是自家后院而已。该片倒是让人想起了郑渊洁的《红塔乐园》,后者与本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同样的例子还出现在2013年法国动画《昆虫总动员》之上,电影以蚂蚁作为主角,让他们离开蚁穴进行冒险,片中蚂蚁与白蚁军团的大战好似千军万马奔腾,场面极为宏大。因此这类电影的特色也是显而易见了,并不是通过微观与现实的对比,而是通过选取角色视角的不同,将一个模式化电影的场景搬到微观世界,为观众展现一个“旧瓶装新酒”的观影体验。
3、家里的小精灵
《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VS《小不点》
你是否想过,在你的家里生活着一群微小的生命。这样的设定在童话故事中屡见不鲜。吉卜力工作室的代表作之一《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就是这样的故事。
影片改编自英国作家玛丽·诺顿的奇幻小说《地板下的小人》,电影的特质是突出恬静家园的亲和力,人类世界与地下小人世界之间的共存关系,吉卜力的风格又赋予这个故事独一无二的魅力。该片延续了宫崎骏他人文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关注,小格局作品,处处以小见大。地板下的迷你小屋子,借东西路上的别有洞天,一直到外面的花草树木,多数场景都没有远离那所别墅。该片用地下小人的设定影射了人类,不管你有多么高级还是多么渺小,在大自然的面前,我们都是在“借东西”而不是“拿东西”。
无独有偶,在很久以前央视也曾播过一套类似的动画片叫做《小不点》,电影同样讲述在居家壁橱中生活着一种长着尖耳朵、翘门牙、细尾巴的微型小人,他们与人类和睦相处,甚至与小主人成为了朋友,打败邪恶博士一次次的诱捕计划。让人类和其他神微小的生命和平共处,最终依靠的还是那一份纯真,也为这类作品赋予了强大的童话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