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材和学情分析:这部分的内容,我从最初稿子到最后成型,做一次试讲改动一次。其中教材分析结合教参、教材、视频资源、平台优质课件,已在我的目前能力范围内做到最细致。学情分析的得来得要归益于多次与不同班级学生交流,在种植杯的持续观察过程中与学生的交流、在多个班的“根吸水”实验后续记录的交流、在整理学生的记录单和设计单过程中,都帮助我更进一步掌握教材和学情。
2.教学流程的设计,我做了一定的改动。课本先讲“根吸水”实验,再在研讨环节用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根还具有固定的作用。但根据多个班的试讲情况来看,学生最先推测出的作用就是固定和吸收营养物质,反而吸收水分还需要教师引导“在种植凤仙花的过程中,你每天都会给它浇水”。所以,根据同学自己做出的有根据推测,来调整教学顺序。先讲固定等,再讲根吸水。把根吸水实验放在学生进行推测之后,再进行引导思考。这样的改动会更贴近学生情况更尊重学生意愿。
3.教学环节“根吸水”实验结果,我是做了保留,并未在课上就展示结果。因为在教参中这个实验室探究性的实验,若我在课上出示结果,对于学生来说,该实验的性质就变为验证性。而且学生观察的兴趣和积极性就减弱了。所以这个实验要在两天之后再进行观察结果,可布置成课下观察作业,在第三节课《茎和叶》课前花几分钟我在做班级汇总表进行结果分享。
4.总体来看《种子长出了根》,可以看做多节课的联系。第二课的种植杯持续观察,到本课课堂,最终衍生到课下作业的再处理。因为是观察性质的课程,所以前后联系十分紧密,花费的时间也相对较长。教师一定要坚持,如果你不坚持,学生更不能坚持下来。
5.关于“根吸水”实验的思考:
A. 材料选择。课本、教参给的是富贵竹,但实际情况并不好用。花的时间太长,效果不明显。最终选择的是脱水之后根粗大、完整的香菜,基本能保证在两天之内看到结果。快的,一天就能看见。且在实验过程中,可把香菜的上部分减去,更易观察。
B.学生活动手册记录单的改进。学生活动手册上的记录单不好用,学生前后记录差别太大。虽可看到水下降了,但总感觉在记录方面差点严谨性。所以在学校教学组的共同讨论下,最终选择出来带刻度的15mL试管。刻度线方便学生记录,且记录之后有大概数据,对学生来说“根吸水”体验更深刻。但不强求读数以及读数规则,只需意识到就行。选择试管是因为匹配香菜的大小和长短。且试管更方便教师存放,可集中放到试管架上。
C.实验步骤:先放染色水、再放入植物、找学生代表滴加植物油、最后用红色马克笔在试管上进行标记。这里滴加植物油之后,染色水液面是会出现一点变化的。所以,这里要按照书上的步骤来操作,避免实验误差。
D.这个实验如何引导学生思考,给学生留有思考空间和时间是我的教学难点,我的突破方法为:1.在上环节的“根的作用”中引导学生通过种植凤仙花的经验得出根吸水。(为学生铺垫。)2.通过问题引导,确定实验材料“脱水之后根粗大、完整的香菜”。(聚焦到根。)3.通过问题组的提出,结合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汇报,其他小组提意见,得出初步的实验设计方案。(给学生留有思考空间和时间。)4.教师纠正、补充学生设计的方案细节。(加深学生对细节理解和处理。)5.出示最终的完整实验流程。(为学生实验示范。)6.最后学生要自己意识到“根吸水”实验需要时间,本堂课是看不到实验现象的。(这里不采用课上直接出示教师提前做实验的结果。因为会把探究性实验转变为验证性。)
6.本课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堂选择的实验材料到所有植物的根,意识到材料的特殊性到生活的一般性的过渡。
不足:
1.在写教案的时候,由于粗心,把“不同环境,植物根特点的不一样”放在了重点。而我的本意只是拓展环节的内容,引起了听课老师的误会。
2.拓展的安排有点失误,把“三种植物根系”与“不同环境,植物根特点的不一样”分开来讲了,导致时间不够,生拉硬拽。我的改进是要把这两个融合,要把三种根系放进不一样的环境造就了不一样的植物根部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