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有个坏毛病:喜欢卖弄知识。
比如我。
什么叫卖弄知识呢?
就是不好好说人话,简单讲就能讲清楚的事情,非要扯一堆新颖的概念,或专业名词,以此来证明自己学识渊博,专业水平高。现在想想,只有无知的人,才会想拼命地证明自己知道得很多吧!
前段时间,作为讲师,我需要给学员们讲一个领导力的课程。为什么是我讲呢?毕竟,我又没当过什么大领导。王博士引导我说,我们讲领导力,不是想让学员们创业,不是让他们以后去公司当高管,而是为了让他们掌握领导力,助力更好地学习!也就是说,这是一门专门针对在校中小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成长的领导力课程。而我,小学、中学、大学一直是班长,从初中开始创建自己的学习组织“康桥学会”、“暑假学习会”,在大学是“浙大晨读之声”会长,并创立浙大西溪晨读组织,毕业后创立“人生问题学习社”,担任总负责人,因此,在这方面,也算略微有一点点经验和感悟。
但是,领导力,相对而言,是一个我比较陌生的领域。虽然,以前学习了《管理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而这两本书都花了不小的篇幅讲了领导力。于是,我开始大量阅读跟领导力有关的书籍,比如《西点军校领导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可复制的领导力》、《杰出青少年的7个习惯》、《影响力》等,并认真学习得到上刘澜老师的《领导力30讲》等。但是,我发现这些书或课程的内容,跟我要面对的群体、解决的问题和导向的方向,都不是特别有针对性。于是,我就只能调动我所有的知识和经验储备,从零开始准备这门课程了。
经过长时间的构思和琢磨,我做好了大纲,开始跟王博士探讨课程的框架和细节。王博士听完我讲的思路后,一下子就指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太学术,太复杂,太难懂,太难记。
接下来,王博士讲的一段话,更加振聋发聩:
我们讲课,要让学员容易懂,只有容易懂,才容易记。否则,光弄懂,就得花很长时间。这样,学员的记忆成本,就会成倍上升,根本记不住。而只有记住了,才能在生活中想得到;只有在生活中想得到,才有可能在遇到问题时用到!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学员讲道理,而是为了让学员产生行为上的改变!让学员产生行为上的改变,是我们永远的目的!否则,一切都可能是无效的!
这个时候,我才意识到,在不知不觉中,我把讲课当成了自我卖弄的舞台了。我在课程里,引入了太多的名词、概念。比如,心理学上的“知情意行”、“成长型思维”等概念,S老师讲的“持续行动”、“听话照做执行别发挥”等名词,还有源自于康德“为自然立法”的“为人生立法”等新创词语。更可怕的是,我还设计了好几个非常复杂的模型,而且还天真地希望学员们能够借助模型更好的记忆。
我要达到让学员行为改变的目的,真的一定需要这些吗?不需要。这些不仅不能帮我达到目的,反而有可能阻碍我达到目的!
这让我不仅想起第一次听王博士的讲课。那还是在今年的五一,我有幸在现场聆听。用两次字形容,就是震撼!这是我迄今为止,听到过的最好的讲课,最棒的演讲!王博士,用的都是特别普通平实的语言,但就是能把一个思想说通、说透,让人头皮发麻,让人忍不住想去改变,产生想要变得更好的强烈冲动。
这,就是真正的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做得到啊!
我们讲课,不是来讲道理的,我们是来让孩子改变的!
于是,我按照王博士指引的方向,把一切推到重来,直奔我的核心目标:让孩子改变自己的行为!我的领导力课程,一定要让他们在行为上有所改变!而最终的课程,也达到了王博士和我的预期目标。
现在想想,如果没有王博士指出我的问题,任由我一个人一条路走到黑,那么,结果可想而知。每念及此,脚底一股寒气便直往上冒。真是为自己庆幸啊!
但是,这个问题,是现在才有的吗?
不是。
这个问题,一直都存在。只是以前没人发现、没人指出罢了。
为了避免再次犯同样的错误,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我给自己讲课、制作课程定了三条规则:
1、能用简单的话语讲解的,就不要用复杂的概念、专业的名词
对于绝大多数孩子、父母而言,复杂的概念、专业的名词是飘在空中的,不接地气,不能让他们真正理解,无法帮助他们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
2、能用故事讲解的,就不要讲大道理
没有人喜欢听大道理,包括我自己。道理很难打动人,但是故事可以。只有打动人,才更容易改变人。父母是这样,孩子也是这样。
3、所有的内容,最终都要导向行为的改变
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懂得再多的道理,不去做,依旧什么都不会发生。所以,一定要千方百计地让听课的人行动。只有行动,一切的美好,才有可能发生!
那么,怎样能最容易让人产生行为的改变呢?
通过分析,引起别人的思考,让人改变,这是最难的。让人倾听,触发别人的感受,让人改变,这依旧较难。让人目睹,触发别人的感受,让人改变,这已经较容易了。让人体验,触发别人的感受,让人改变,这是力度最强的!
让人目睹、让人体验,是我们讲师、是我们课程研发者应当永远牢记的黄金法则。
听过了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只有行动的改变,才能给我们一个光辉灿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