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学金”,一个优秀的代名词。
前几天,一个同学跟我说:“你知道不,A同学拿了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和学校一等奖,加起来得有小一万呢?”
在那个同学跟我说之前我已知此消息,因为A同学就是我的一位好朋友。这个消息早在几天前朋友A便与我分享。
虽然,当听到消息的那刻我的脸部不忍抽搐了一下,不过真心为我的那位朋友感到高兴,这毕竟是朋友努力的结果,也是对她最好的回报。
试想一下,大学中的我们,有几个还把“努力”二字放在心上?经过中学时代繁重的压力后,进入大学后彻底放松了自己。与其说放松,不如说放纵。过于放纵的大多数,反而把那些努力的人看做异类。
然而,这种“异类”却自带傲人的光环行走于你我之间,让大多数望其项背。
不过,你是否静下心来认真想过,大学到底是奉行享乐主义,还是奉行艰苦奋斗主义呢?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美国学生的大学生活了。不过我并不是一味地推崇,只是有些东西我们是该学习一下。
大家都很熟悉哈佛大学,一个世界一流的学府。对它描述最多的便是:凌晨,哈佛大学的校园灯火通明。灯火通明不是为了炫耀校园的照明条件,而是在反映那里学生的学习情况。凌晨的校园,学生依旧徜徉于自己的知识海洋里,你能说那些从哈佛走出来的杰出人物都天赋异禀吗?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天才,连爱因斯坦都说天才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
美国的教育模式相比大家都很清楚,中学时代任由个人发展,学校不会用应试化教育扼杀他们的创造力。多数学生是在享受学习而不是把学习当做一个甩不掉的包袱。进入大学后,那些年蓄积的精力便在此时发挥了作用。再加上前期创造力的培养,使他们在某个领域能够轻松取得傲人的成绩。所以,当处于处于同阶段的中国大学生和美国大学生相比的时候,中国大学生更多的是汗颜。
反观中国,恰和美国的教育模式相反。而造成大学时颓废的一代也不难理解。前期过于繁重的学习压力,使得每个学生的中学时代都不忍回首。他们害怕,害怕回想起那时的他们经历了什么,甚至一提到“高中”,多数人都会不寒而栗或者毛骨悚然。进入大学,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中,而多数同学很好的领悟到了“自主”二字的含义,却把“学习”二字抛在了脑后。
因为紧绷的神经早晚都有松懈的那天,如果持续下去,早晚都会断掉。
进入大学后的我们认为是时候犒劳犒劳自己了,把过去十二年艰苦的岁月在这四年中补回来。好吧,那就放肆吧!去随便找个人谈恋爱吧!去吃喝吧!去睡觉吧!去玩游戏吧!……只要不挂科,一切都好!
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现状。
我不认为放松有什么不好,适度的放松反而有利于提高我们做事的效率。可多数人是否在“度”的范围呢?放松一旦过火便成了放纵。“纵”,缓也。若纵,则苦果自食。
上述诸多,并不是一味地批评那些“大多数”,只是想在你面对那些拿着国家奖学金的同学时心里能有一个声音在对自己说:我也很棒啊,我在按照自己的步伐前进,不急不燥。
当别人在拿奖学金的时候,我也在学习。只不过不想太过于逼迫自己,一旦把自己逼进死胡同,就失去了那份享受学习的自得。
大学,我们在享受青春年华的同时 也别忘了自己最初是以一个怎样的身份进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