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遇到她,我才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还能清晰地回忆起初次见她时的场景:一个八人的会议室里,她低头静默地坐着,眼神里写满了笃定。由此我判断,这是一份有质量的生命。
坦白说,我是一个容易被身边人所感染,总是处于纠结之中的矛盾体。也许正是由于我自身的这种易染体质,她对我来说,就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人可能都是这样吧,我们总是特别容易就被自身所缺乏的东西吸引。就像小孩子总是沉迷于她还没有得到的玩具。她身上的那份笃定,就深深地吸引了我。
人与人见面之后的热度在我们之间并没有体现的特别明显,也许是因为我们的同事关系吧。几个月的同事关系处下来,我们也就是工作上会有联系,私下里不远不近,仅此而已。但在我们一同进公司的那批人中,我对她的感觉是最好的。对,感觉上是最好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我不太习惯评价其优劣好坏,我只讲自身的感觉。因为我一直以来都觉得感觉可以是包含了感性在内的感知,个人喜好而已,无关对错。但评价就必须是纯理性的,而我这个性情中的俗人,做不到纯理性,所以就只能讲对她的感觉,做不到评价。
几个月的同事关系相处下来,我是越来越乐意接近她了。乐意接近她的,除了我还有几个略有生活阅历的同事。意识到这个现象之后,很傻的我坐在办公桌前略有深意地笑了,不由得轻言道:同道中人!
也许是长期独自求学生活在国外,靠近她,无论是思想上,还是生活上,你都能感受到她那看似纤弱的身体里,爆发出来的强大的人格独立。不得不承认,这是她身上独具的魅力。我没有。
还记得两个月前刚入职那会儿,同为应届生身份的我们都是初次就业。那时的我们兴奋又忐忑。虽然定了工作,但眼神仍迷离不定,似乎都对未来充满了迟疑。也就是在那时,我看到并略感惊讶地记住了她眼神中的那份笃定。
当时除了她之外的新应届生,我们似乎特别有共同话题。我们都在担忧这份工作的价值,担忧未来的不确定性,然而我们又无可奈何。当时集团内部的业务范畴正要面临大范围调整,我们这些就连虾兵蟹将都算不上的新员工就惶惶不可终日地替公司担忧着它的命运。焦灼,猜测就成了那段时间我们的日常。而她,却从不参与我们这些无意义的讨论,自顾自的在听着,在笔记本上写着什么。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个多么淡定的角色。再看看叽叽喳喳,焦灼不已的我们几个,不仅浮躁还肤浅。
终于,在各种传言的盅惑诱导下,有些人离开了。后来,有一个男孩联系过我,问我还在不在老东家,问我的想法和打算。在聊天的最后,他说他后悔离开了。我说:决定做过了,就不要往回看,你有更广阔的天地。其实我知道,最终不管他到哪里高就,他都会觉得憋屈。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大抵就是如此吧。这样的态度滋养出的生命,在我眼中看不出任何质量,飘摇如蒲草。
外界的声音太多,难得的是守住内心的那份宁静。
她就做的很好。
在我们的培训中,你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大家眼神四顾,浑浑噩噩时,她很认真地在看书;休息时大家八卦着的时候,她戴着耳机在听能够抵达人心探索灵魂的演讲;聚餐后,大家提议换个地方继续尽兴时,她很淡定地说她还有事要抱歉先离开……看,多么独立的人格。
其实我知道,她工作之外会很认真地看书,或是遵从自己的兴趣,或是为了工作进行储备;会一遍又一遍反复播钟爱的经典系列电影,她看的不是情节,而是故事中的深刻性;她还留有时间和国外的朋友联系,听英文视频以保持自身的英语听说技能。
从她身上我悟出人生中的那些卓越,也不过是有心人确定且一直坚持着的苦心经营。
不少人总说: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是啊,那些你只听听的道理自然不会帮你收获一个快意人生。要过好这一生,需要有心人的苦心经营。
后来我问她,你刚进来时,就那么确定这是你想做的吗?她笑了笑:人生哪有什么确定,不确定才是最大的确定。我听后突然觉得好精炼!对啊,如果一切都确定了,我们所期待的,要将生命延展出的若干可能性从哪里来?年轻,就应该追求不确定中的若干种可能性!用大白话来讲,就是长辈常说的:年轻人,放开了干!
也是到后来我才知道,在我们另外几个对工作、对未来充满担忧,整日没完没了地互相倾吐不快,做着那些并不能改变现状的无用功时,她选择了直接找到部门负责人谈心,只用了一个小时就得以排解了郁积在我们心头为期两周左右的忧惑。现在看来,我讨厌死了当时那些没用的,我们这群人格不独立者的艾艾怨怨。
我不是预言家,对她日后的发展不敢妄加猜测。但就目前来看,作为同一批应届生实习以来,她已然成为了我们一行中的翘楚佼佼者。
行事作风明确且坚定,决策中不乏谨慎独立的思考。能看得出她在这份有质量人生中的苦心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