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每节课我总要把自己的设计完完整整、原原本本的展示出来,哪怕自己累的气踹嘘嘘,哪怕自己语速快的连自己都不相信,也要“竹筒倒豆子”把自己准备的内容全部“倒”出来。好像自己在课堂上,余下一些内容就是犯了错误似的。其实,课堂“余”一些内容,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欲速则不达”,课堂亦如此。赶着速度把教学内容一字不差的秃噜出来,真不如精心选取一两个教学内容,在师生真真切切的互动中,引着学生思维、语言向纵深发展。至于多余下的教学内容,余就余下来吧!
反正,学生在一两个教学内容中就有了发展;何必非要追求面面俱到呢?事实上,一节课追求面面俱到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学生的智能有差异,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有多少高下之分,面面俱到怎么可能实现呢?
课有“余”,方得从容!但“余”不是少讲、不讲,而是在挖掘文本多层审美内涵基础上的舍弃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