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读了张猛发在真实故事计划上的一篇文章《十年之后,高考仍是我的噩梦》,失眠到凌晨。转发之后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原来至今时常做有关高考噩梦的远不止我一个(虽然我高三五月份就保送了,还是经常梦到快高考了我没复习)。
恐怕没有哪个制度像高考一样,如此广泛而深远地影响了每个读过高中的人。
而高考的背后,是从小学就开始为之做好准备的应试教育。如今的家长更是如临大敌,恨不得让孩子从学龄前就全副武装起来。因为他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应试教育的硝烟如果从初中才开始体会,都有可能从独木桥上掉下来。
在我的中学时代,一个学生的尊严几乎完全是与学习成绩挂钩的。我们的初中是重点学校,虽然没有重点班,但每次考试都会按照学生的成绩划分考场,一共有十二个考场,因此谁的成绩如何几乎一目了然。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经常会无端受到班主任的批评,甚至侮辱。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原本性格活泼的女同学。她作文写得不错,字迹也很工整,曾经是我同桌。班主任最初对她印象也不错,但可能是因为后来看到她成绩一般,便经常对她打击挖苦,说她笨、不用功,甚至更恶毒的话,有一次在课堂上就把她骂哭了。后来这个女孩有点自暴自弃,有一次我在女厕所看到她躺倒在地板上,着实吓了一跳,后来才知道是喝醉了。
学校还有一个奇怪的政策,禁止女生留长发,仿佛留长发就会分心,就会影响学习。当时我们的生活只有一个终极目的——考上最好的高中。班主任从初一就开始念叨,要上一中(一中当时是我们市最好的高中)。到了初三,实在“没前途”的学生会被劝走,以免影响升学率。
而应试教育下的好学生经常被家长老师保护的很好。除了考上好学校,其他的事情是不需要操心的。有些学校专门打造出一种与世隔绝的气氛,把高三学生单独关在一个偏远校区。
前阵子看过一条新闻,说考上复旦大学的一名女学霸家里的电视机十几年没有打开过,她的妈妈为了培养她放弃了一切社交活动,单位的聚餐旅游从来不参加。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和这位学霸一样,只要放弃了正常生活,就能保证学习进步。高二我从一中转学到以军事化管理著称的外国语学校,发现这里的同学有点被压抑过度的表现——笑点非常低,自习课上教室里谁的桌上掉下来一个矿泉水瓶就能引起一阵骚动。
当时我们的高三生活是早上六点起床跑操,晚上十点半下自习(高一高二是十点下晚自习),但同学们回到宿舍会点应急灯,拉上遮光布,十一点熄灯后继续学习。我只记得中学时代的每一天都很困,有时候一天要喝两杯速溶咖啡。
到了高三,周六下午模拟考试后才能回家,周日下午又要回学校继续学习。但我们在省会城市还是幸运的。听说县城的学生每个月只能休息一天,每天下午只有四十分钟自由活动时间,你只能选一件事:吃饭、洗澡,或者排队打水。
那时候我每天晚上到操场跑步缓解压力,心里面想的就是一件事,一定要从这学校出去,让我的子孙后代都不要回河南。上大学之后,每次考试结束我都有和同学对题的习惯,让室友不胜其烦。我笑着说,这是河南考生的习惯,对题对了十来年,现在也很难改。应试教育的摧残导致我毕业后对考试深恶痛绝,一个证书都不想考。“一定要离开家乡,混出点名堂”的心魔,也一直伴随着我的人生。
高三那年老师让每个人写一句话贴在课桌上激励自己努力学习,我写了“知识改变命运”。后来我也经常思索,高等教育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知识究竟能不能改变命运?写几点想法,与大家商榷。
高考只是一个人生节点
应试教育选拔的是适合这个体制的人,不符合这个体制并不意味着就失败,而单纯以学历看人更是不可取的。譬如我们做翻译项目时通过筛选试译发现,有些非重点院校或者本科刚毕业的学生,实际的翻译能力就是比北外高翻或者纽卡等知名高翻院校的强。
从一个人的履历就能看出他/她是如何改变命运的。本科学校不够理想的,可以考研,可以出国,或者先积累工作经验,攒一笔钱再去深造。也有人高中毕业就出来打拼了,通过自考也改变了人生。有人没去理想的学校,或者没读到喜欢的专业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有人更加努力学习,被保送到top10的学校读研。
高考之前的人生,是以家庭和学校为中心的,父母老师和周围环境的局限很可能让学生一时看不到更大的世界,甚至深陷于青春的困境。
大部分人是高考之后离开家的。每一次走出去,你原有的价值观都有可能会被颠覆和重组。人生还会有很多比考不好更大的挫折,和比考得好更重要的事情,学校没有教的,生活会补上。
高考只是一个节点,而人生还很长。
“命运最大的公平是对每个人都不公平”
前阵子几个朋友一起吃饭,Sky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命运最大的公平是对每个人都不公平。
我们觉得人生不公平,一方面是喜欢和生来幸运的人比,一方面是没看到别人的难处。走上社会之后,看到各种资源不均等、不公平的现象,尤其是看到一个学校出来的人比自己过得好,就容易感觉到“毁三观”,这是因为好好学习、靠个人奋斗改变命运曾经是我们受到的教育中唯一被认可的活法。
其实人生的每一个层面、每一个阶段都需要不同的努力,还会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不像学生时代那样,考试成绩优秀就通关了。比你过得更好的同学,也许是起点更高(学校生活容易让人误认为同一个学校的人站在同一起点),也许只是更早地进入了社会,去感受其他层面的不公平。
能改变命运的绝不仅仅是知识
中国的唯物主义教育经常过分强调主观能动性,强调人定胜天,容易忽视客观规律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面临高考更是经常给学生打鸡血,造成一种只有学习好才有出路的错觉。正是高考这座独木桥太窄,才成为许多人的噩梦。但中国毕竟人口太多,资源太少,独木桥上的赢家永远是少数人,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拥有“成绩”、“成功”之外的追求,才能抵抗应试教育下一元化的价值观。
知识确实对改变命运有着不小的推动,但改变命运的不仅仅是知识。一个人的家庭出身、成长环境和性格对命运的影响或许比学历更大,更能左右他/她的人生选择。我说这些绝对不是说高考没有用,更不是说努力没有用,而是要认清自己,及时调整努力的方向。不愿意认命的人总是要用十二分的努力去改变命运,而高等教育只是一个起点。
现在有人吹鼓读书无用论,其实何尝不是过分迷信知识改变命运的结果?“读书自有颜如玉,读书自有黄金屋”在现代社会本来就不是必然,知识能让人脱离愚昧,但并不能保证让人获得富足的物质生活。读书更重大的意义是去了解世界的广阔。
走过了独木桥的人,也要早点想通这点,从灌输式的应试教育中给自己解毒。
昨天我发了个状态,提到自己高中毕业了十几年,还仍然经常梦到快要高考了,而自己没有复习,没想到回复中那么多朋友都深有同感。我感叹道,高考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它只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关口,但人生还很长,毕业十多年后,当年的天之骄子也未必比倒数第一名过得好。
一位朋友回复:我也经常梦到,但是我已经能接受回去从头再来,也不后悔到现在的人生,人生就是一场赌博。砝码少的人只能更勇敢,不论结果如何。
他的话让我很感动。高考结束之后,人生才刚刚开始,而人生结束之前,谁也不能盖棺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