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生活中,你是总是选择相信还是选择怀疑?
我知道,你会说:我当然愿意选择相信。可是相信有用吗?我相信我的孩子不玩手机,不去关注他,他会偷偷的玩。我想说:你不相信你的孩子不玩手机,不断的去关注他,他就不偷偷的玩了吗?也许你会说:我看他看得紧,他不敢玩肯定玩的就少。我想说:看得了今天,看得了明天,看得了他一辈子吗?也许你会说:不用看他一辈子,看他考上大学就行了。我想说:他考上大学,人生就圆满了吗?他考上大学时才生活了18年,大学后还有多少年?他考上大学,将来就一定能够工作出色生活幸福吗?相信你已经知道了答案——不一定。
前些天的一个周末,儿子拿回一个文具盒(价值三四十)。他给我的解释是:和同学交换东西,他给同学一根红领巾和一副牌。连着两周,孩子一直用这个文具盒。我心里就犯嘀咕了。是真的吗?是他偷偷拿别人的吗?是他自己偷偷拿钱买的吗?为什么这么长时间不换回来?是同学把他的东西弄丢了,换不了了吗?他会不会赖着不给别人了呢?
我知道不能让他知道我在怀疑他。小心翼翼和他谈话。“宝贝,这个文具盒是不是特美,你特喜欢。”“嗯”“你是不是也特别想要一个这样的”“嗯”“你攒钱买吧?”“怎么攒呢?”
为了养成孩子合理花钱的习惯,为了养成孩子不买垃圾食品的习惯,为了养成孩子坚持目标的习惯,为了让孩子相信自己能够实现目标,为了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我还详细地制定了计划。“宝贝,你如果能坚持一周不拿妈妈的零花钱买垃圾食品,奖励5元钱。五元由你保管。再过一周,还余五元,翻倍奖励,再给你十元。再过一周,还余15元,仍翻倍奖励,再给你20元。这样经过三周,你就有了35元。能买一个这样的文具盒了。”“太好了,我能攒够。”“那样你就可以把同学的文具盒还给人家啦。”“嗯”“那你愿不愿意周一去学就先还给人家。”“那不行。他没有把我东西给我,”“你俩可以商量嘛!也许人家已经不想用你的东西啦。”“反正他没给我。”“妈妈担心人家的文具盒很贵,咱们给人家的东西值钱少。你的牌是旧的。如果小朋友弄丢了,肯定会给你买一副新的。”“新的我也不要。我的牌还是住院的时候胖胖送我的呢?旧了还能留念想呢!”也许孩子已经感到我是不相信他的,是在一步步的试探他。
说到这里,我更加担心啦。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要赶快联系到那个宝贝的妈妈。弄清事实到底是怎样的,提前做好解决的准备。孩子要是因为对方丢了牌,拗上不给人家文具盒,可咋办呀!
结果是好的。孩子说的交换是真的。那个孩子也没有把他的牌弄丢。可以随时换回来。我的担心没有了,从心底里相信了孩子。
“宝贝,明天周一,妈妈想让你把同学的文具盒换回去。”“好的,明天去学我就给他。”“妈妈知道你是交换的,也会顺利换回来。”也许孩子已经感受到了妈妈相信他才谈的如此顺利。
“宝贝,东西换回来了没?”“文具盒我已经给他了。他没有带我的牌。我告诉他啥时候记得就拿给我。”
孩子做的很好,转变的如此之快,一定是“妈妈相信”的力量。这就是相信的力量。
女儿自从上了五年级。我就再没过问过她的作业。没问过她啥时候做,没问过她做完了没有,没看过她做的是否认真。我愿意相信她,相信她会安排好自己的事情。
现在六年级快毕业。前些天,她数学老师告诉我,数学课上她不学数学,做的是其他的作业。正作业也总是交不上来。学习浮躁得很。语文老师告诉我,语文课上她在做口算题卡,两天了也没有去拿。烦恼,焦虑在所难免。
我咨询了经常教六年级的一个朋友,咨询了学心理学的闺蜜,却没有得到好的办法。只好选择“没有好的解决方案,如果伤了亲情,还不如不解决。”
就这样过了两天,我没和她提起这件事。因为对孩子没有过高的要求,相信孩子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时间很快平抚了我的烦躁,相信孩子只是一个阶段。
第三天。女儿忍不住了,主动问我,“妈,你怎么不说老师跟你说的那个事呢?”“有什么说的呢?妈妈知道你肯定累了。每个人都会有一段时间情绪高涨,一段时间情绪低落。妈妈也是这样,有时也会有几天啥也不想干。”“妈妈,你放心吧,我成绩不会差。”“月考完那么长时间了。你不想知道我的成绩吗?英语100,数学99。语文肯定不太好(她经常80多)。老师到现在也没有跟我们说成绩,也没发卷子。”我再次选择相信,不给评价。心里想:语文不好又怎么样!我本来就没要求那么高,你已经超出了我的想象。
看到孩子信心满满的样子。我打心眼儿里高兴。暗地里庆幸自己选择相信。
要相信“相信”的力量,相信“相信”解决不了的问题,“不相信”更解决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