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秋分,也是第二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第一个丰收节的时候,或许是刚刚设立,没有感觉到怎样。今年的丰收节恰好休假,决定实地观察一下、感受一下,现代农民是怎样过这个自己的节日的。
吃过早饭,我骑上自行车,沿着黄河大道向南而去。在大清河的南段拐进孟铺村,村中不算宽阔的乡间公路上,有人已经把割下来的大豆晾晒在路边,这或许就是丰收节的开端吧!丰收应该是个宽泛的名词,为什么把节日定在秋分,咱没有过多的了解。在我们这个地方,瓜果的采摘收获实际上早在中秋前已经完毕了。核桃在七月十五就摘完了,至于红枣我们这里有个谚语:七月十五枣红腚,八月十五打干净。到了秋分或许只有豆子、高粱、玉米、谷子等谷物类庄稼等待收割吧!种的早的玉米,有的也已经掰下棒槌子,晾晒到公路上了。金黄的玉米棒子着实让人喜爱,但也有一样让人厌烦,没有了打谷场、没有了场院,公路就成了晾晒场。晒粮食是方便了,但交通却受到了影响,甚至还出了不少事故。
过去有句老话是:人怕过麦,牛怕过秋。人怕过麦是指那个时候,麦子只能靠手割肩抗把麦子弄回家的,过秋的时候,各种庄稼秫秸是要靠牛来运输的,因此才有了这句话。童年在乡下生活的时候,每到过秋学校是要放秋假的,争秋夺麦、战三秋多高产的标语也常常贴满大街小巷,村里弥漫着过秋的气氛。壮劳力割玉米用牛车拉到生产队的场院里,妇女们在场院里扒玉米,等到玉米晾晒干了,她们拿着锥子还要把玉米粒刻下来。到后来有了脱粒机了,妇女们才不再用手拧了锥刻了。现在好了,玉米从收割到脱粒全部是机械化了,手拧锥刻的行当,恐怕在三百六十行里,也早已除了名吧。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这是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里的一段歌词,我是非常喜欢的。我总认为这首歌曲描述的时间,应该就是秋收后的某个晚上的场景。每当听到此歌声的时候,都会让我有一种莫名的向往。我也曾多次陪着祖父在生产队里的晒厂里住过,看护队里的粮食。低矮的窝棚,马提灯忽明忽暗的摇曳,蛐蛐不停的低吟鸣唱,偶有叫不上名字大鸟一声长啸从头顶上掠过,常常惊起一身的冷汗。也曾坐在高高的谷堆上,仰望天空,看那清风明月,嫦娥奔月的故事没有听到,倒是给蚊子平添了叮咬的机会。最近几年,我常常看到晾晒在路边的玉米等粮食作物,并没有人看管,好像公路上用白石灰水写的“某某占”的字样,成了护身符、保护伞,这是让我颇为引以自豪的。“仓廪实而知礼节”,假若管仲地下有灵,也当会含笑九泉的吧!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今,手执镰刀、脚踩脱谷机、肩扛手提的繁忙景象,早已被现代化的联合收割机所取代。
丰收节里话丰收。尽管争秋夺麦的场景不再。但当秋风吹过田野,洋溢在农民脸上的笑容,仍是这个季节最丰厚最美好的回报。
2019年9月23日 老姜不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