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83年春,正月。前秦天王苻坚在建章宫,为即将出征的吕光践行。他拉着吕光的手,遥望西方山河,说:西戎荒俗,非礼义之邦。羁縻之道,服而赦之,示以中国之威,导以王化之法,勿极武穷兵,过深残掠。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吕光没有想到,这一君臣之别竟成了阴阳两隔。吕光带走了十万前秦常备精锐。五个月后,志在天下一统、消除战乱的苻坚虽发举国之兵,但被抽走砥柱,百万大军徒有声势,淝水之战惨败谢玄北府军。庞大帝国一夜之间灰飞烟灭,苻坚也被勒死于荒野寺庙。
对于苻坚,历史典籍对其提及并不多。原因有二:一是苻坚,何许人也?氐人。五胡乱华,匈奴、鲜卑、羯、氐、羌。乱我中华之人,何有尊崇之理。二是自古成王败寇,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而且中华正朔消弭蛮夷之侵,是大势所趋,苻坚当然入不得正史,顶多枭雄而已。
我们该如何评价一个人?陈胜揭竿而起,大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贫贱之民,敢于反抗暴政,敢于颠倒乾坤,解万民于倒悬,陈胜是一个有梦想的人。所以,他虽身死而留名青史。公叔痤向魏惠王推荐卫鞅,魏王张口就是:小小中庶子师从何人呀?以地位论本事,以背景评优劣,魏国从此丧失大才,卫鞅也带着自己济世经邦的梦想来到秦国,魏国终被自己的人才出身论所反噬。
所以,如果真以氐人的身份来评价苻坚,就有失偏颇了。两族相争,如何判定胜利?不以一时的征战胜败来论,而以文化优劣、以同化异族来判定。苻坚为什么是千古一帝?因为他在这一点上,就站在了当时那个时代的前列。北方中国,此时战乱频仍,族群之间相互屠戮,汉人被杀戮殆尽,冉闵屠胡居然也能被追忆成民族英雄,这就是狭隘的历史观。而苻坚统一北中国,他的志向不是及时享乐,而是在极力探索一条平定动乱、融合众多民族的治国之道。可以说,是苻坚推动了中国的民族融合,汉人从此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汉人,匈奴、鲜卑、羯、氐、羌最后去了哪里?他们最终都成为了汉人,中华民族这个称号始之谓也!
于是,苻坚便有了派遣吕光征伐西域的举动。吕思勉老先生说苻坚一方面是炫耀武力,另一方面是眼馋西域的奇珍异宝。我不敢反对老先生的观点,人之私欲不可能完全排除于治国决策。但有一细节,足可证明苻坚是胸怀天下苍生的英豪。吕光出征前,苻坚还特意叮嘱他:鸠摩罗什,深解法相,后学之宗,贤哲者,国之大宝,若克龟兹,即驰送入关内。鸠摩罗什,一位神僧,龟兹国国师。
苻坚为什么如此关注一位僧人?伟大的君王懂得,马上得天下,但最后还是要下马治天下?怎么治?那就要靠文化,那就要依赖于意识形态。八王之乱后,民族割据,儒学衰微,人民信仰空虚,贵族崇尚玄无,新兴的蛮族以野蛮的手段征服土地、践踏道德,民族矛盾尖锐,战乱永无止境。苻坚极度渴望用一种新的文化统一国人的思想,消除各民族间的尖锐矛盾,真正实现国家的大一统。这样的梦想下,苻坚选择了佛教。而鸠摩罗什是中印混血,能将浩瀚佛学经典译成中文,从而真正使佛学度百姓,度士人,成为中土的主流意识形态。
苻坚也梦想统一中国,东晋仍旧苟安于长江以南。他不是不知道形势的严峻,但为了梦想,他依然将帝国的十万氐汉精锐部队投向了西域。这是中原王朝第二次向西域大规模投送兵力,第一次是李广利出征大宛抢掠汗血宝马,而苻坚呢?他是为了中国之安定,中国之强盛。
5个月后,苻坚南下攻晋,自己的子弟兵已悉数远征,空有百万各怀异心的多民族联军。于是,一代天王,一位理想主义者,带着自己天下安定、苍生福祉的伟大抱负,在帝国崩溃后,被叛将勒死,终年48岁。
你我皆凡人,终究当不得千古一帝。和平之世,金戈征伐、生杀予夺等等豪情之念,只可深埋心间,南柯一梦。但这一辈子,你总要有自己的方向,有自己的初心,否则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来这世上白走一遭有何鸟意思?我是历史长河里一颗小小的水花,但倔强的心也能让我在转瞬即逝的跃动中,同样闪烁出日月的光华。
无梦想,毋宁死!